| 第2輯 | |
| 歷史文獻學 | |
| | 楚竹書<周易>校記(上) / 何琳儀 | 1 |
| | 論<左傳>非史 / 趙生群 | 22 |
| | 孟獻忠<金剛般若經集驗記>文獻學價值探析 / 簡梅青 | 28 |
| | 新、舊<唐書>的材料來源及其內容特點 / 唐鳳霞, 潘清 | 37 |
| | 讀傅維麟<明書>札記 / 傅玉璋 | 44 |
| | 明代的荒政文獻 / 周致元 | 54 |
| | 中國古代農書的分類與著錄 / 張子俠 | 72 |
| | 元代世家大族譜牒之最:徽州汪氏譜牒 / 趙華富 | 81 |
| | 中國古代音樂通史的文本系統及其編撰思想:以"三通"為考察對象 / 黃敏學 | 91 |
| | "古籍之路":高知縣的漢籍與日中交流 / 遠藤隆俊 | 107 |
| | 中國文獻學學科體系芻議 / 王鑫義 | 119 |
| 中國社會經濟史 | |
| | 從<歙紀>看明末歙縣委派經紀人購糧賑災措施 / 梅立橋 | 132 |
| | 明清時期江淮地區民間社會力量的抗災和救災工作述論 / 張崇旺 | 139 |
| | 清朝前期糧食短缺的形勢和清廷的對策 / 蒲霞 | 156 |
| | 近代中國政府財政收支與商業銀行關係探析 / 蘭日旭 | 165 |
| | 庚子賠款的數量簡析 / 朱正業, 郭躍 | 174 |
| | 北洋政府時期長三角地區社會救助的民間參與:以中國紅十自字會為中心 / 池子華 | 180 |
| | 世界紅卍字會中華總會與民國時期的社會救濟 / 孫語聖 | 192 |
| | "老三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社會動員 / 賈艷敏 | 201 |
| 中國古代史 | |
| | 作為範例的班村 / 張愛冰 | 211 |
| | 試論周代史官文化的幾個基本特徵 / 許兆昌 | 216 |
| | "獨行"考釋 / 胡秋銀 | 228 |
| | 五代奠都開封述論 / 盛險峰, 李曉霞, 李曉霞 | 238 |
| | 論歐陽修的哲學思想 / 梅興柱 | 255 |
| | 宋元戲曲角色行當的考古學觀察 / 方成軍 | 264 |
| | 王文統與元初政治 / 張金銑 | 273 |
| | 徽州文化的歷史形成及其獨特品格:兼與其它地域文化比較 / 周懷宇 | |
| | 論明朝中央政府所實施的城市防衛策:以明末的北直隸與京師為例 / 吉尾寬 | 298 |
| | 清代武舉人才的出身和前程 / 王昌宜 | 311 |
| 中國近現代史 | |
| | 20世紀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範式演變的啟示 / 方之光, 龔雲 | 326 |
| | 戴鈞衡與桐鄉書院 / 江小角, 黃根苗 | 351 |
| | <生活周刊>與鄒韜奮的批評性 / 高橋俊 | 359 |
| | 實證主義與中國近現代治學路徑的轉向 / 王天根 | 363 |
| | 論九一八事變國民政府尋求國聯支持的外交努力 / 周乾 | 371 |
| 外國史 | |
| | 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公民大會 / 周洪祥 | 395 |
| | 論西方文化中的宗教觀 / 龍宏甫 | 405 |
| | 論龍勃羅梭犯罪學思想的理論基礎 / 蔣浙安 | 413 |
| | 帕麥斯頓述評 / 張本英 | 423 |
| | 論美以特殊關係 / 吳文武 | 434 |
| | 美國的高校歷史教育和歷史研究側記 / 徐國利 | 443 |
| 第3輯 | |
| 徽學 | |
| | 宋以來徽州宗族的擴張及其影響:兼與韓國安東宗族比較 / 胡中生 | 1 |
| | 明清時期對健訟習俗和訟師活動的治理 / 卞利 | 11 |
| | 明清時期徽州宗族族規家法的控制功能 / 陳瑞 | 28 |
| | 明清徽州商業市鎮的發展 / 梅立喬 | 41 |
| 淮河流域歷史文化 | |
| | 徐達事蹟評述 / 傅玉璋 | 46 |
| | 明代安徽水利建設述論 / 張崇旺 | 54 |
| | 明中都的京操軍 / 周致元 | 74 |
| | 流民與社會震盪:以近代中國為背景的考察 / 池子華 | 84 |
| | 從社會化的視角看民國時期的導淮方案 / 孫語聖 | 95 |
| 歷史文獻與史學史 | |
| | 竹書<<容成氏>>所述古帝王史與孔子的"大同小康"說 / 劉信芳 | 107 |
| | 老子史論研究 / 張子俠, 巫蓉 | 118 |
| | 漢家"霸王道雜之"的治道和桓譚的詮釋 / 王鑫義 | 134 |
| | 解讀<<後漢書.獨行列傳>> / 胡秋銀 | 141 |
| | 略述<<法苑珠林>>及諸種佛教志聖所見晉唐間民眾信仰的特點 / 簡梅青 | 150 |
| | 大典本<<新安志>>佚文研究 / 蒲霞 | 160 |
| | 趙翼論新舊<<唐書>>的文獻價值和史學價值 / 張金銑, 楊芳 | 174 |
| | 中國古代音樂史學雅俗分流格局的形成及其歷史影響 / 黃敏學 | 184 |
| 中國古代史 | |
| | 中國古代吐魯番綠洲文化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探析 / 尚衍斌 | 195 |
| | 日本高知縣的中國古代史研究 / 周懷宇 | 203 |
| | 略論朱然家族在孫吳政權中的歷史地位 / 王俊 | 211 |
| | 五代皇帝札記三則 / 盛險峰 | 216 |
| | 楊吳政權的建立及其歷史地位 / 丁貞權 | 227 |
| | 宋代的公憑及通行證:日本僧成尋的巡禮 / 遠藤隆俊 | 235 |
| | 宋元明清時期"民本"視野下君民關係認識的新發展 / 徐國利 | 252 |
| | 宋元戲曲樂隊與伴奏樂器的考古學觀察 / 方成軍 | 260 |
| | 西北藩王詰問"遵用漢法"與許衡<<時務五事>>奏議 / 趙華富 | 265 |
| | 桐城文化中的和諧思想及其現代價值 / 江小角, 方寧勝 | 271 |
| 中國近現代史 | |
| | 從中西文化之爭看太平天國的上帝教 / 方之光 | 280 |
| | 清末修律與治外法權 / 吳文武 | 285 |
| | 近代中國中央銀行職能缺失下的商業銀行經營機制分析 / 蘭日旭 | 290 |
| | 五四前後北大學術紛爭與文化思潮的變動 / 王天根 | 297 |
| | 論陶行知的民眾教育思想 / 王淵 | 311 |
| | 1996-1968屆知識青年下鄉後狀況述評:以南京市為例 / 賈豔敏 | 315 |
| 外國史 | |
| | 葡萄牙人入侵澳門方式的歷史考察 / 朱正業, 韓兵 | 322 |
| | 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英國在印度的"文明使命"評析 / 張本英 | 328 |
| | 從猷太教的經典看希伯來文化的價值 / 龍宏甫 | 340 |
| | 論龍勃羅梭的刑事司法改革思想 / 蔣浙安 | 347 |
| | 論二戰時期國際反法西斯聯盟與"先歐後亞"戰略 / 周乾 | 352 |
| 史家訪談 | |
| | 尋求理論與方法的創新:徽學研究的新發展 / 周致元, 趙華富 | 367 |
| | 一次關於方志學研究問題的對話 / 蒲霞, 林衍經 | 3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