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冊 | |
| | 繼承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胡振民 | 19 |
| |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與中國共產黨的建設 / 虞雲耀 | 25 |
| | 中國共產黨對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性貢獻 / 李捷 | 30 |
| |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 李景田 | 35 |
| | 用抗日戰爭的生動歷史推進青少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 袁貴仁 | 40 |
| | 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江藍生 | 44 |
| | 汲取抗日戰爭勝利的歷使史經驗 建設一支與國家地位相稱的人民軍隊 / 劉永治 | 47 |
| |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研究的一次檢閱 / 谷安林 | 52 |
| |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 廖心文, 庹平, 姚雪 | 60 |
| | 十年來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思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綜述 / 譚幼萍 | 70 |
| | 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與中國的抗日戰爭: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和發展為線索 / 黃一兵 | 80 |
| | 近十年來西方對中國抗日戰爭研究評述 / 王愛雲 | 91 |
| | 近年來抗日戰爭研究評述 / 榮維木 | 105 |
| |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損失初步研究 / 姜濤, 卞修躍 | 115 |
| | 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 沙健孫 | 128 |
| | 略論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史學的學術趨向 / 牛潤珍, 杜學霞 | 139 |
| | 抗戰時期中共及其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發展壯大的原因探析 / 王柄林, 郎豐君 | 148 |
| | 中國抗日戰爭的世界歷史意義 / 高明振 | 159 |
| | 抗日戰爭時期的中華民族精神 / 李久林, 成林萍 | 165 |
| | 中華民族團結抗戰的偉大勝利 / 軍事科學院 | 174 |
| | 以史為鑑 面向未來:我國政府處理日本侵華歷史問題的方針與啟示 / 印進寶 | 185 |
| | 國共兩黨抗日作戰的戰略指導 / 姚有志 | 196 |
| | 新中國對日本戰犯的改造 / 趙月琴, 周玉文 | 206 |
| | 抗戰漫畫探析 / 曹欣欣 | 216 |
| | 從抗日戰爭時期的學術個案看全民族的思想啟蒙 / 侯且岸 | 226 |
| | 論太行精神的形成 / 申維辰 | 236 |
| | 滿鐵與九一八事變 / 郭洪茂 | 244 |
| | 上海抗戰文化的發展與抗爭 / 朱敏彥, 齊衛平 | 255 |
| | 南京大屠殺與民族憂患意識 / 中故共江蘇省宣傳部課題組 | 264 |
| | 抗戰時期中國工業合作運動研究綜述 / 朱健 | 272 |
| | 東南抗戰的領導核心:抗戰初期的中共中央東南局 / 施昌旺 | 282 |
| | 我國少數民族在抗戰中的重要貢獻和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 林祥庚 | 293 |
| | 海峽兩岸關係視野下的抗日戰爭研究 / 史習培 | 302 |
| |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精神現代重塑的樞紐 / 余品華 | 313 |
| | 文化知識界與農民抗戰動員 / 何友良 | 323 |
| | 中國抗戰與日本的敗降 / 趙延慶 | 334 |
| | 論抗戰時期的中華民族精神 / 蕭棟梁 | 353 |
| | 抗戰期間國民政府的人力動員與管制 / 江紅英, 馬善思 | 363 |
| | 對抗戰時期工業內遷四川的剖析 / 劉恆茂 | 375 |
| | 試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國際性 / 王庭科 | 383 |
| | 抗戰時期重慶大轟炸的損失及其遺留問題 / 潘洵, 彭興華 | 393 |
| | 大後方抗戰進步文化研究 / 秦文志 | 404 |
| | 雲南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戰線的戰略地位和作用 / 徐康明 | 414 |
| | 陝西軍民與抗日戰爭 / 羅鳳琳 | 425 |
| | 中國共產黨與東北抗戰 / 劉晶芳, 劉振清 | 434 |
| | 論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對四大基本問題的把握和解決 / 郝首棟 | 444 |
| 中冊 | |
| | 中共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的特點和歷史經驗 / 郭德宏 | 455 |
| | 論抗日根據地民間文藝運動 / 郭必恆 | 464 |
| | 生產展覽會與抗日根據地經濟 / 嚴清華, 杜長征 | 474 |
| |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防治腐敗的基本經驗 / 邵景均 | 483 |
| | 論抗日根據地的金融穩定政策 / 汪澄清 | 494 |
| | 抗戰時期陝甘寧邊區的禁毒鬥爭及其歷史啟示 / 齊霽 | 503 |
| |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的民主執政與科學執政 / 彭郝證, 張宏華 | 512 |
| | 試論抗戰時期黨的幹部制度建設 / 陳麗風 | 521 |
| | 抗日根據地與中國鄉村社會的變遷:以華中抗日根據地為案例 / 楊丹偉 | 530 |
| | 試論淮南抗日根據地的教育 / 姚尚右, 房列曙 | 542 |
| | 從"三三制"看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 / 陳先初 | 551 |
| | 抗戰時期陝甘寧邊區的精兵簡政與政府改革探析 / 蔣杰, 張克菲 | 562 |
| | 論抗戰時期延安廉政建設的歷史經驗 / 唐萍 | 574 |
| | 論南泥灣大生產在抗戰中的典型意義 / 李開全 | 584 |
| | 試論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局部執證的使歷史考察:以敵後抗日根據地政權為為研究中心 / 田蘇蘇 | 603 |
| | 試論戰後期中國共產黨解放淪陷區的戰略 / 王志剛 | 613 |
| | 毛澤東軍事思想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創新發展 / 葛東升 | 624 |
| | 論左權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軍事思想 / 潘澤慶 | 634 |
| | 人民戰爭的悲壯號角:抗戰軍歌綜論 / 朱加榮 | 644 |
| | 中國人抗日戰爭中的海軍抗戰及戰略地位 / 張曉林, 陳涵 | 662 |
| | 大青山抗日遊擊戰的歷史地位 / 孫杰 | 670 |
| | 東北義勇軍抗戰的歷史地位 / 胡玉海 | 678 |
| | 論新四軍華中抗戰的偉大功勛及其歷史啟迪 / 江蘇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會課題組 | 689 |
| | 華南敵後抗日戰場的開僻及其歷史意義 / 陳弘軍 | 699 |
| | 論滇緬印抗戰的特點 / 王文成 | 709 |
| | 略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東北抗日聯軍 / 孔令波, 孔強 | 719 |
| | 論劉少奇在華北貫徹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 程中原 | 754 |
| | 中國共產黨與少數民族人民的抗日鬥爭 / 王雙梅 | 731 |
| | 中國共產黨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 陳夕 | 743 |
| | 論亢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處理宗教問題的歷使經驗 / 何虎生, 江濤 | 766 |
| | 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歷史經驗與啟示 / 李良志 | 776 |
| | 海南黎族人民在抗戰中的貢獻和作用 / 程昭星 | 782 |
| | 論藏族對抗日戰爭的貢獻 / 王國新 | 791 |
| | 少數民族與抗日戰爭 / 陳國裕, 祁若雄 | 799 |
| | 中國共產黨與新疆抗日救亡運動 / 張志安 | 813 |
| | 塔城民眾在抗日民族救亡的歷史貢獻 / 藺茂奎 | 820 |
| | 簡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東北最早形成與實踐 / 王麗文, 王超 | 827 |
| | 抗戰時期國民參政會研究:兼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各派政治力量的關係 / 周勇 | 835 |
| | 抗日戰爭前後中國共產黨在回族地區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與實踐 / 馬曉梅 | 847 |
| | 共產國際(蘇聯)與中共七大 / 李穎 | 852 |
| | 中共抗日統一戰線政策的確立與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 / 張喜德 | 862 |
| | 抗日統一戰線是中國人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重要法寶 / 中共中央統戰部 | 874 |
| 下冊 | |
| | 面向市界的延安:論抗戰時期國共產黨的對外交往 / 王紅續 | 881 |
| | 中國爭取甦連簽訂互助條約始末:抗戰前期中蘇關係中一個不能忽視的重要問題 / 孫豔玲 | 894 |
| | 有關蘇聯出兵參加對日作戰的幾個問題 / 孫叔林 | 906 |
| | 抗戰爆發前後中國國家安全視野中的中蘇關係 / 王真 | 915 |
| | 毛澤東與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 姜廷玉 | 925 |
| |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與美國的關係 / 伊勝利 | 934 |
| | 抗日戰爭時期中美關係中的西藏問題 / 胡岩 | 944 |
| | 臺灣光復的歷程及偉大意義 / 何仲山 | 954 |
| | 臺灣同胞抗日反殖爭取回歸祖國的鬥爭 / 趙書剛 | 963 |
| | 論抗戰其黨在澳門的統一戰線工作及影想響 / 趙豔珍 | 971 |
| | 日本右翼勢力與"臺獨"危險 / 劉庭華 | 980 |
| | 中共領導人與抗日戰爭時期在華日人反戰鬥爭 / 李紅喜 | 988 |
| | 評扶桑社<<新歷史教科書>>的歷史觀 / 步平 | 996 |
| | 論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強擄虐待中國強制勞工罪行 / 居之芬 | 1006 |
| | 日本右翼勢力及其對日本內外政策的影響 / 張進山 | 1017 |
| | 對南京日軍慰安所的最新調查報告 / 經盛鴻, 張連紅 | 1027 |
| | <<大東亞戰爭的總結>>核心論點之剖析 / 賀新城 | 1038 |
| | 日本侵略者對中國城市經濟的掠奪與統制:以東北淪陷區為例 / 謝蔭明, 陳靜 | 1047 |
| | 試析日本近代"皇國觀念"的特點及影響 / 史桂芳 | 1058 |
| | 論日軍在中國建立的戰俘勞工集中營 / 何天義 | 1066 |
| | 華北淪陷區日偽奴化教育述論 / 郭貴儒 | 1076 |
| | 日本自近代以來對東北資源與財富的掠奪 / 焦潤明 | 1089 |
| | 東北淪時期的郵政檢查 / 張志強, 馬嵐 | 1100 |
| | 東北淪時期日本對東北基層統治特點論析 / 車霽虹 | 1111 |
| | 侵華日軍的化學戰罪行 / 高曉燕 | 1119 |
| | 侵華日軍江西細菌戰研究 / 吳永明 | 1128 |
| | 日本侵略海南時期的慰安婦制度淺探 / 杜漢文 | 1140 |
| | 抗日戰爭時期國統區的日本人民反戰同盟 / 邱宗功, 秋雪梅 | 1152 |
| | 長城線上"無人區"抗日鬥爭概述 / 陳建輝, 宋學民 | 1161 |
| | 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 / 金衝及 | 1172 |
| | 抗日戰爭: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輝煌歲月 / 石仲泉 | 1177 |
| | 東京審判的正義性不容挑戰 / 步平 | 1191 |
| | 東京審判的正義性不可動搖 / 林曉光 | 1197 |
| | 論東京審判的幾個問題 / 宋志勇 | 1202 |
| |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理念與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 奚潔人 | 1218 |
| | 在抗日民族解放戰爭中鑄造黨的領導地位 / 南京政治學院 | 1227 |
| | 大力弘揚抗戰精神 / 國防大學軍隊建設和軍隊政治工作教研部 | 1237 |
| | 中華民族走向振興的偉大轉折 / 國防大學中共黨史建教研室 | 12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