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主畫面 | 輔助說明 | 重新查詢 | English Mode
|
中研院圖書館首頁
|
|
|
館藏地 | 索書號 | 處理狀態 | OPAC 訊息 | 條碼 |
---|---|---|---|---|
近史所郭廷以圖書館 | 982.886 427-427.1 | 在架上 | 30550112805831 | |
傅斯年圖書館大陸圖書區 | S 982.888 4271-427.1 | 在架上 | 30530110831054 |
郭沫若是有爭議的人物嗎?--在郭沫若120周年誕辰紀念會上的發言 / 馬識途 | 1 | |||||
做無愧於歷史和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學問家--紀念郭沫若誕辰120周年 / 高翔 | 5 | |||||
文學生產和傳播與文學原生態場域聯繫之視野--以郭沫若與鄧初民主編之《唯民週刊》等為中心 / 孫玉石 | 8 | |||||
知世論人--郭沫若、胡適、周作人比較論 / 張恩和 | 30 | |||||
文化先覺郭沫若與文化中國轉型復興之路--在《郭沫若與文化中國》國際研討會閉幕式上的發言 / 章玉鈞 | 36 | |||||
繼承和弘揚郭沫若校長開創的優良辦學傳統 努力創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在紀念郭沫若誕辰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 周先意 | 40 | |||||
關於郭沫若研究中值得思考的問題 / 崔民選 | 45 | |||||
“坐見春風入棘籬”--郭沫若流亡期間舊體詩創作論 / 蔡震 | 51 | |||||
隔岸的觀看--臺灣郭沫若研究一瞥 / 李怡 | 65 | |||||
論抗戰結束後郭沫若對沈從文的批評 / 李斌 | 77 | |||||
郭沫若歸國抗戰與共產黨所起作用考 / 廖久明 | 91 | |||||
《創造十年》問世後的臧否之聲 / 彭林祥 | 104 | |||||
1948年郭沫若香港期間創作的收錄與散佚考釋 / 張勇 | 111 | |||||
開明版《郭沫若選集》梳考 / 袁洪權 | 130 | |||||
年輕的郭沫若與成唯識論(1914-1915) / 瑪利安.高利克 | 153 | |||||
論郭沫若的“人民本位”思想 / 張劍平 | 159 | |||||
中國的“哈姆雷特”:過渡時代的郭沫若及其矛盾處境 / 王本朝 | 174 | |||||
Two poets with similar roles, Guo Moruo and Antun Gustav Matos / Vesna Delic Gozze | 180 | |||||
郭沫若《我的幼年》的雙重敘事與讀者接受 / 陳俐 | 195 | |||||
“副文本”審視下的郭沫若譯詩序跋及其觀念與意義 / 羅文軍, 傅宗洪 | 205 | |||||
通過荒誕完成審美喜悅--郭沫若自傳體長卷散文藝術探奧 / 張嘆鳳 | 220 | |||||
人生如滄海 翰墨蘊乾坤--再論郭沫若與書法文化 / 李繼凱 | 231 | |||||
政黨政治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學--中共南方局的“壽郭”活動論析 / 段從學 | 241 | |||||
民國機制和郭沫若的創作及評介 / 張武軍 | 258 | |||||
試析郭沫若的四川地域認同及其意義生發 / 鄧偉 | 273 | |||||
郭沫若與1951年的武訓批判 / 李曉虹 | 283 | |||||
郭沫若與20世紀50年代思想改造、批判運動 / 賈振勇 | 291 | |||||
郭沫若的人格反思及其當下意義 / 劉海洲 | 308 | |||||
郭沫若與20世紀三大歷史考據家 / 謝保成 | 318 | |||||
郭沫若論法家平議 / 楊勝寬 | 330 | |||||
郭沫若與吳虞孔子觀之比較 / 文天行 | 346 | |||||
論聞一多和郭沫若《周易》研究的聯繫--從郭沫若的“易學”史學觀到聞一多的“易學”觀 / 劉殿祥 | 362 | |||||
論“三”與郭沫若的易學思想 / 潘殊閑 | 382 | |||||
郭沫若學術視野中的先秦禪讓傳說 / 彭邦本 | 393 | |||||
郭沫若替曹操翻案動機再析 / 何剛 | 413 | |||||
郭沫若因聲求義論 / 汪啟明 | 425 | |||||
金文“標準器斷代法”考論 / 陳榮軍 | 438 | |||||
從傳統金石學走向科學考古學--郭沫若甲骨文、青銅器研究中考古學方法的應用 / 徐明波 | 450 | |||||
“郭沫若與文化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 王靜 | 459 |
|
主畫面 | 輔助說明 | English Mod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