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前半期中國“科學人文主義”史學思想述論 / 朱發建 | 1 |
| 20世紀前半期中國史學流派略論 / 陳勇, 范玉亮 | 8 |
| 南高學派與學衡派的學術關聯 / 吳忠良 | 16 |
| “中國通史”之寫作與新史學思潮的早期演變 / 雷平 | 28 |
| 現代國學思潮走向的再省思 / 胡逢祥 | 36 |
| 走向民國之際的中國國粹思潮及與日本的比較 / 盛邦和 | 48 |
| 唯物史觀與實驗主義:民國學界關於中國經濟史研究方法的探索 / 陳峰 | 55 |
| 唯物史觀初人中國時期的詮釋特點及其對史學發展的影響:以《新青年》為中心的考察 / 何愛國, 顏英 | 66 |
| 感受力的隔絕:論民國史家造成的一種制度性能力缺失 / 章益國 | 74 |
| 民國學者應用、整理和研究《清實錄》初探 / 謝貴安 | 83 |
| 《地學雜誌》與一次大戰前後中國人的世界觀 / 韓子奇 | 96 |
| 在學術與社會之間:《禹貢》半月刊“專號”的學術視野和價值取向 / 王記錄, 林琳 | 109 |
| “融化舊粹,發揚新猷”:探討陳訓慈西洋史地知識資源 / 區志堅 | 122 |
| 顧頡剛與民國時期的邊政研究 / 汪洪亮 | 137 |
| 嶺南大學西南社會經濟研究所與中國西南研究 / 王傳 | 148 |
| 基於史學視野下的我國近代學校歷史教育史研究試探 / 陳輝, 王川 | 160 |
| 以社會價值為導向:民國歷史教育的新動向 / 朱梅光 | 169 |
| 現代大學中國史學史教育檢視 / 王應憲 | 176 |
| 民國年間史家與國際漢學界的互動 / 朱政惠 | 185 |
| “他人人室”:民國史壇對域外漢學的回應 / 李孝遷 | 192 |
| 1938年:中西史學交流史的一頁:胡適與“國際歷史科學大會” / 張廣智 | 202 |
| 胡秋原的歐美史學寫作:以《歷史哲學概論》為中心 / 李勇 | 209 |
| 毛澤東和傳統文化的關係探究:從魏斐德的毛澤東研究談起 / 賈慶軍 | 216 |
| 確立顏李近代學術形象的努力:梁啟超的顏李學研究 / 王學斌 | 226 |
| 章太炎的學術思想及其研究史檢討 / 陳學然 | 238 |
| 章太炎與巴蜀學人的交往及其影響 / 彭華 | 249 |
| 劉鹹忻“察勢觀風”理論的三重解讀 / 劉開軍 | 260 |
| 1949年前後的柳詒征先生 / 柳曾修 | 267 |
| 南北學風中的繆鳳林 / 顏克成, 蘭永海 | 274 |
| 民國史學與宋學:以陳垣先生為例 / 牛潤珍 | 283 |
| 從幾則評論談陳垣先生的史學 / 戴晉新 | 289 |
| 陳垣的歷史人物研究初探 / 徐國利, 李天星 | 298 |
| 陳垣、陳寅恪學術比較 / 謝保成 | 307 |
| 個人際遇與學術生態的互動:顧頡剛學術生涯的突破 / 馬建強 | 319 |
| 陳粲的讖緯研究 / 梁秉賦 | 328 |
| 時勢與理路:“整理國故”運動與呂思勉的史學道路 / 王剛 | 333 |
| 錢穆學術研究的內在理路 / 何曉明 | 345 |
| 論錢穆史觀中的“現代眼光” / 賴功歐 | 357 |
| 錢穆對《明儒學案》評價之轉變:兼論《讀<劉蕺山集>》一文 / 張笑龍 | 369 |
| 朱懷天與錢穆的交誼述考 / 傅宏星 | 376 |
| 雷海宗學術評價問題新議 / 喬治忠 | 383 |
| 從羅爾綱考證《李秀成自述》看胡適的考證方法 / 鄒兆辰 | 396 |
| 羅爾綱和他的《太平天國史綱》 / 李欣榮 | 404 |
| 試論方甦生的學術貢獻 / 庾向芳, 湯勤福 | 414 |
| 黃文山“史則”、“史觀”探討中的學術與信仰 / 趙立彬 | 423 |
| 張蔭麟及其“新史學” / 劉俊峰, 田萌 | 428 |
| 徐復觀治史淵源述略 / 邵華, 宋紅寶 | 437 |
| 呂思勉的古書體例研究 / 俞逹 | 447 |
| “區析類例助攻錯”:孫德謙的古書體例研究 / 趙爭 | 452 |
| 《文史通義》的兩種注本 / 張京華 | 457 |
| 葉長青《漢志》研究述評 / 彭丹華 | 469 |
| 從李濟《新鄭的骨》談起 / 張童心, 王效瑋 | 475 |
| 天地之變:遺老眼中的辛亥革命:以葉德輝為例 / 張晶萍 | 480 |
| 近代中國學術變遷大勢略論:《中國學術之近代命運》序 / 劉巍 | 485 |
| 中國學術的千年變局:讀謝保成《民國史學述論稿》 / 張美娣 | 494 |
| 評《民國史學述論稿(1912-1949)》 / 張承宗 | 499 |
| 史學轉型與變革視域下的民國史學:“民國史家與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 陳勇, 邵華 | 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