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輯(2005) | |
| 明德法律文化論壇 | |
| 古代法制史專題研究 | |
| 近代憲政專題研究 | |
| 近代司法專題研究 | |
| 英美法律文化專題研究 | |
| 亞非法律文化專題研究 | |
| 立法技術專題研究 | |
| 資料研究 | |
| 學子園地 | |
| 學術動態 | |
| 第二輯(2006) | |
| 明德法律文化論壇 | |
| 近代憲政專題研究 | |
| 近代民商法專題研究 | |
| 律學專題研究 | |
| 英美憲政專題研究 | |
| 古代中世紀西歐法制研究 | |
| 法律現代化問題研究 | |
| 學子園地 | |
| 書評 | |
| 第三輯(2007) | |
| 明德法律文化論壇 | |
| 中國法律史專題研究 | |
| 外國法律史專題研究 | |
| 海外學者論中國傳統法律 | |
| 地方法律史專題研究 | |
| 羅馬法令專題研究 | |
| 學位論文摘選 | |
| 學子園地 | |
| 法史資料發掘與研究 | |
| 學者訪談 | |
| 書評 | |
| 民國法史研究論著整理 | |
| 第四輯(2008) | |
| 明德法律文化論壇 | |
| | 中國的法律浪漫主義與法律虛無主義(演講稿) / 郝鐵川 | 3 |
| |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治理念 / 王立 | 15 |
| | 漢代矯制研究 / 孫家洲 | 22 |
| | 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框架的構建 / 何戍中 | 35 |
| 中國法律史專題研究 | |
| | "中國傳統社會保障法制模式的選擇"論綱:以盛世時期的法制實踐為重點 / 郭成偉, 姜曉敏 | 49 |
| | 從司法主體性情取向的養成看中國古代法律預期的不確定性 / 張仁善 | 68 |
| | 中國古代社會的權利結構分析 / 董長春 | 80 |
| | 中國傳統刑法思想中的現代價值 / 柴榮, 王昕 | 97 |
| | 一個編輯錯誤所引起的法制史問題:"復奏"、"覆奏"正誤辨 / 王平原 | 106 |
| | 《論語》新解五則 / 武樹臣 | 115 |
| | 《唐律疏義》與經學的關係探究 / 王宏治 | 125 |
| | 明清徽州民間坟山糾紛的初步分析 / 韓秀桃 | 144 |
| | 清代半官方性質民事糾紛調解初探 / 春楊 | 167 |
| | 《欽定憲法大綱》:清末憲政觀的制度載體 / 馬建紅 | 180 |
| | 從康梁到孫中山:清末民初憲政理念的產生、形成及演進 / 吳愛萍 | 194 |
| 外國法律史專題研究 | |
| | 混合法系發展的前沿 / 夏新華 | 209 |
| | 民主・共和・法治:古希臘、羅馬權力制約三大要義 / 孫季萍 | 225 |
| | 功利、正義與良知:中西傳統法律文化的倫理學透視 / 肖光輝 | 236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最低生活保障國家責任的法制變遷過程 / 韓君玲 | 247 |
| | 西歐城市市民社會的早期憲政秩序與社會成因 / 菅從進 | 264 |
| | 身份性因素在契約中的歷史變遷 / 周悅麗 | 280 |
| | 試論近代憲法的基本功能 / 許兵 | 291 |
| 日本學者的法律史研究 | |
| | 中國歷代法制史(節選) / 淺井虎夫, 邵修文, 王周賓 | 303 |
| | 英美法與大陸法 / 直江真一, 周建雄 | 317 |
| | 台灣地區的法制史學界之動向(1990-2000年) / 松田惠美子, 李力 | 323 |
| 學子園地 | |
| | 中國古代公文制度中的權力制約機制 / 馮勇 | 343 |
| | 淺析中國古代直訴制度 / 況臘生 | 355 |
| | 《赫梯法典》特徵初探 / 馬海峰 | 363 |
| | 古代中國和古羅馬婚姻制度的比較 / 董豔 | 370 |
| | 論漢代法律文化中的和諧觀 / 朱騰 | 380 |
| | 試論《大清民律草案》中遺囑自由原則的維度 / 李彤 | 395 |
| 法史資料發掘與研究 | |
| | 漢簡《二年律令》研究二題:兼及漢律中的和諧價值觀 / 崔永東 | 407 |
| | 釋漢律"復兄弟、季父伯父之妻、御婢"兼論秦漢法律制度的演變 / 曹旅寧 | 413 |
| 法史名師 | |
| | 情緣學術,心系教育:陳盛清先生訪談錄 / 郭成龍, 鄭重 | 425 |
| | 曼曼求索六十年:林榕年教授訪談錄 / 黃樹卿, 林晶晶 | 436 |
| | 喬偉教授與中國法律史學的發展 / 邱遠猷 | 443 |
| 書評 | |
| | 對《毛澤東文集》編輯工作的幾點質疑 / 張希坡 | 451 |
| | 有益的探索,拓荒的工作:評《中國近代警察制度》 / 柴松霞 | 456 |
| 民國法史研究論著整理 | |
| | 中國古代法理學 / 王振先, 孫雪峰 | 465 |
| | 中國法律生於禮 / 敬庵, 代小麗 | 488 |
| | 關於中國上古刑法嬗演史程之管窺 / 廖志鳴, 陳豪 | 507 |
| | 2008年法律史論文索引 / 蔣家棣 | 529 |
| 第五輯(2009) | |
| 明德法律文化論壇 | |
| | 《勞動合同法》的法社會學分析 / 信春鷹 | 3 |
| | 臺灣的中國法制史研究 / 黃源盛 | 12 |
| | 儒家法文化與中華法系 / 俞榮根 | 20 |
| | 史料與創新:法制史研究中的問題與主義之爭 / 高仰光 | 31 |
| 中國法律史專題研究 | |
| | 禮樂政治與中國傳統行政的"程序"特徵 / 范忠信 | 53 |
| | 法律的道德化與道德的法律化:分析法學視角中的"禮"與"法" / 任強 | 70 |
| | 道家的權力制約觀 / 孫季萍 | 79 |
| | 關於我國傳統社會的家族性司法:以孔府司法為例 / 袁兆春 | 93 |
| | 認識論:中國古代判例法問題的另一視角 / 胡興東 | 105 |
| | 法院文化核心要素研究:以法律文化為背景的考察 / 呂芳 | 120 |
| | 傳統人情化思維與現代法治建設 / 郭成龍 | 127 |
| | 解讀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無訟思想 / 于游 | 136 |
| | 先秦儒家"信"的思想當析:從法制文明視角展開 / 張培田, 車才洪 | 146 |
| | 《周禮》中的司法官聯制度論析 / 溫慧輝 | 158 |
| | 漢代軍事活動法研究 / 張寒 | 176 |
| | 華北人民政府環境立法的民生特點與歷史貢獻 / 王立 | 187 |
| | 從"階級本位・政策法"時代到"國、民本位・混合法"時代:中國法律文化六十年 / 武樹臣 | 200 |
| 外國法律史專題研究 | |
| | 建立盧旺達國際刑事法庭的歷史考察 / 洪永紅 | 219 |
| | 論加拿大仲裁實踐中的"準遵循先例"及其啟示意義 / 項焱, 陳勝強 | 230 |
| | 近代日本人的法律生活 / 魏曉陽 | 241 |
| | 論社會保障憲政基礎的歷史變遷 / 許兵 | 256 |
| | 尤根・埃利希法社會學思想淺談 / 劉坤輪 | 266 |
| | 中世紀英國令狀制度與普通法的發展 / 李巍濤 | 276 |
| | 試論"蒙昧時代"的阿拉伯法律概況 / 馬慧玥 | 286 |
| | 論美國判例法制度的運行:以歷史進程為視角的考察 / 鄭重 | 294 |
| 海外學者的法律史研究 | |
| | 中國歷代法制史(中) / 淺井虎夫, 張宜, 趙建波 | 309 |
| | 20世紀芬蘭法學與社會學、人類學發展的比較:路徑的同與不同 / 庫卡・科孔恩, 姜棟, 管君 | 374 |
| 法史資料發掘與研究 | |
| | 明代司法實務手冊:《刑台法律》 / 張宜 | 385 |
| 博士生論壇 | |
| | 中國古代考課制度中的權力制約機制 / 馮勇 | 399 |
| | 春秋時期獄訟的確定性問題初探 / 寧全紅 | 414 |
| | 晁迥慎刑思想探析 / 宋國華 | 430 |
| | 清代地方審級劃分的再思考:乾隆朝行政實踐下的動態變通性和相對穩定性 / 魏淑民 | 438 |
| | 近代法制變遷中的一個本土概念"業":以漢口碼頭糾紛為例 / 易江波 | 452 |
| | 清末修訂法律館修律技術及其得失 / 陳煜 | 463 |
| | 清末訴訟事習慣調查與清末訴訟法典的編纂 / 江兆濤 | 491 |
| | "全國法律文化博士論壇"簡介 / 余釗飛 | 503 |
| 學者訪談 | |
| | 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飲:榮譽學部委員高恒教授訪談錄 / 袁輝, 馮勇 | 507 |
| | 情定學術 惟精惟誠:由嶸教授訪談錄 / 穆永強, 王芹 | 515 |
| 書評 | |
| | 君民共治和君主獨治:讀福蒂斯丘《論英格蘭的法律與政制》 / 李紅海 | 531 |
| | 義務為什麼如此重要:西塞羅《論義務》片論 / 高尚 | 538 |
| | 撥開迷霧、還原真相:讀《圖說中國法律史--守望和諧的法文明》有感 / 袁輝 | 547 |
| 民國法史研究論著整理 | |
| | 中國古代法律哲學的總結算 / 鄒光表, 劉梓霖 | 555 |
| | 儒家與法律 / 閬琛, 張竹菡 | 565 |
| | 懲治貪汙的法史觀 / 李祖蔭, 袁輝 | 576 |
| | 中華法系立法之演進 / 蔣澧泉, 張婧 | 580 |
| | 唐代司法組織系統考 / 劉陸民, 郝一伍 | 5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