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主畫面 | 輔助說明 | 重新查詢 | English Mode
|
中研院圖書館首頁
|
|
|
館藏地 | 索書號 | 處理狀態 | OPAC 訊息 | 條碼 |
---|---|---|---|---|
文哲所圖書館 | 848 867(8)/ 8526-2 | 在架上 | 30580002663503 | |
近史所郭廷以圖書館 | 820.9984 750-011-2 | 在架上 | 30550112375017 | |
人社中心 | 848.4 2737(6) 2323 | 在架上 | 30560300970362 |
魯迅的多重意義 / 陳漱渝 | 3 | |||||
"世相"・局限・問題:魯迅對中國海派都市"世相"的精彩刻畫與歷史局限以及由此推演的發生學與接受學問題 / 張夢陽 | 18 | |||||
魯迅:四城記 / 林賢治 | 31 | |||||
魯迅上海時期的文化社會思想 / 陳鳴樹 | 47 | |||||
上海都市文化語境與晚年魯迅 / 黃健 | 57 | |||||
上海魯迅文化史的回顧與前瞻(1936-2006) / 葛濤 | 68 | |||||
風波浩蕩足行吟:魯迅與上海 / 吳長華 | 81 | |||||
魯迅的上海體驗與左翼立場 / 李明輝, 靳叢林 | 88 | |||||
魯迅與上海文化互動關係芻議 / 繆君奇 | 100 | |||||
從"棄醫從文"到定居上海:再論魯迅的思想文化個性 / 李生濱 | 117 | |||||
存在主義視野下的"魯迅":解剖知識階層的"欺人一虛無" / 彭小燕 | 129 | |||||
海派文化的旁觀者:魯迅對上海現代都市文化的獨特關照 / 謝波 | 140 | |||||
"紀念魯迅,就要學習魯迅的精神":略述魯迅的組織、紀律觀念和黨性原則 / 周國偉 | 154 | |||||
略述魯迅在上海時期的傑出貢獻:兼談魯迅的"創新思維"及其他 / 何平憑, 沈倬 | 160 | |||||
魯迅的進化論思想何以"轟毀" / 廖久明 | 182 | |||||
魯迅的人格魅力 / 何瑛 | 193 | |||||
"忘記我,管自己生活":簡論魯迅的自我消解 / 呂家銘 | 198 | |||||
一生居城市每日見世相:魯迅的城市生活體驗 / 王錫榮 | 202 | |||||
淺論魯迅對上海的觀感及緣由 / 施曉燕 | 228 | |||||
魯迅與上海:紀念魯迅定居上海80周年 / 袁良駿 | 240 | |||||
上海"別有活力":魯迅晚年定居上海原因探 / 哈九增 | 247 | |||||
魯迅留給南粵的文化遺產 / 鄭心伶 | 254 | |||||
魯迅在廣州留下精神文化遺產的幾個特點 / 張競 | 259 | |||||
從廣州至上海:魯迅如何過年 / 谷興云 | 268 | |||||
魯迅與蘇州 / 高方英 | 283 | |||||
魯迅作品中"狗"的話語譜系與國民性隱喻 / 王本朝, 宋杰 | 296 | |||||
魯迅與現代中國文學者的選擇與命運 / 符杰祥 | 308 | |||||
奴隸之書:"生死場" / 林賢治 | 321 | |||||
鄭振鐸的小說與魯迅的影響 / 陳福康 | 326 | |||||
魯迅眼中的都市女性 / 蔣於緝 | 340 | |||||
"心有靈犀一點通":蕗谷虹兒的創作世界與魯迅的共鳴:"愛、浪漫與生活的迴旋曲" / 湯山トミ子 | 350 | |||||
1933年的左翼靑年作家・周文・地緣小說 / 陳方競 | 365 | |||||
在理解與誤解之間:論張愛玲與魯迅傳統 / 喬麗華 | 417 | |||||
魯迅怎樣"看"到的"阿金"? / 李冬木 | 428 | |||||
復旦大學課堂上的魯迅 / 張業松 | 443 | |||||
談"故事新編"中前後期作品的思想傾向 / 黃向輝, 黃川 | 452 | |||||
魯迅與新感覺派文學 / 趙一航 | 461 | |||||
魯迅與左翼文學 / 臧文靜 | 470 | |||||
時間・人和空間・人:魯迅雜文思維向度硏究 / 魯春梅 | 479 | |||||
殖民體驗與都市書寫:以魯迅上海十年的創作為中心 / 丁穎 | 488 | |||||
"故事新編"後五篇與上海 / 魯美妍 | 497 | |||||
一個寓言:"故鄉"中的門 / 李浩 | 508 | |||||
"救出自己"主題中的角色置換:"傷逝"與"寒夜"的對比解讀 / 高俊林 | 518 | |||||
閱讀"野草",假裝我不認識魯迅 / 黃美冰 | 524 |
|
主畫面 | 輔助說明 | English Mod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