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
5冊 : 圖, 表 ; 30公分 |
|
(平裝) |
附註 |
題名取自封面 |
|
部分內容為英文 |
|
含參考書目 |
|
內容: 1,實踐理性的黃昏:柏林論政治自由與政治判斷/曾國祥--從當代政治理論,析論「審議民主」的涵義爭辨與困頓/梁文韜--審議民主之迷思-女性主義之批判與支持/黃競娟--審議的民主生活如何可能?選舉期間的政治談論行為與理論期待的落差/劉正山--公務電子話對我國公務人員之影響研究/黃朝盟, 吳濟安--臺灣府際財政治理的競合關係:一個網絡分析的實證研究/史美強, 王光旭--地方分權自治對民主鞏固的影響 : 從第一波民主到第三波民主/羅得華, 謝秉憲--中國的對外石油戰略:制度變遷的途徑/耿曙, 姚源明--Diret election reform and democratization in the Chinese primary level government-the Buyun and Dapeng experiment/Yunkyung Cho--「一國兩制」下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直選之可行性探討/邵建民, 王英儒--選舉制度與投票行為:2005年政治媒介對投票行為影響分析/黃慕也, 張世賢--選民投票行為政黨決策及公共政策-政黨社會責任觀點/劉廷揚--我國第7屆立法委員新選舉制度可能的效應/謝相慶--債務與發展危機之研究-墨西哥與巴西之比較/宋興洲, 賴競民--The ethics of tax evasion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aiwan and the USA/Robert W. McGee, Susana N. Vittadini Andres--拉丁美洲左傾政權的崛起-以2006年尼加拉瓜和委內瑞拉總統選舉為例/余小云--臺灣與歐洲聯盟關係的困境與展望/郭秋慶--俄國反制北約東擴 : 從現實主義觀點解釋/沈麗山--Discus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U constitution and the "second state debate"/郭小維--用網路投票可以提升投票參予嗎?2006年政治大學學生會網路投票實證分析/陳敦源, 李仲彬--霸權競爭下的網路治理體制/左正東--政論性節目現象的政治性與商業分析-以《2100全民開講》、《頭家來開講》為例/曾建元--歐洲認同與審議式民主/王群洋--激進民主vs.交往民主:兩種不同話語理論/曾怡仁--不平衡的發展: 中國大陸社會組織的發展與市民社會的前景/黃德北--日本公明黨關鍵少數之研究/吳明上--單一選區兩票制對地方派系影響之探討 : 臺中縣的個案分析/黃信達--強制外交與禁核擴散:伊拉克、伊朗及北韓案例/陳文生--後冷戰時期南亞區域合作發展趨勢/蔡東杰--社會資本與民主政治 : 臺灣的案例研究/林聰吉, 楊湘齡--少數民族的國家意象建構 : 以布農族為例/靳菱菱--中國大陸關於政治學本土化的思考-十年文獻考察評論/鄭文龍, 羅金義--靈魂受煎熬的清代州縣官---以對待長官為例/顧慕晴--2,立法院朝野協商制度之研究-以第5屆至第6屆會期為例(2002-2006)/黃德福--Mobilization voter participation : an agent-based model/張文揚--檢視國會制度化的指標-從美、英、法國會看臺灣的立法院/陳進郁--政策行銷過程交換關係之研究/魯炳炎--核四案爭議之問題建構-策略性假設分析法之應用/張寧--醫療專業權力的國家控制 : 全民健康「藥價調整」政策分析/藍於琛--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交決策行政機制研究/吳根明, 陳昱穎--政治利益與資源分配 : 中國各省影響中央政策之能力分析/王嘉州--論中國大陸公務人員公務人力資源培訓策略-從公務人員培訓法制研析/沈建中--「小泉政治」是否改變日本政治秩序?日本制度變遷與秩序重建之分析, 以小泉政治為例/楊鈞池--日本領土爭議對東北亞權力互動之影響/周志杰, 蔡勝傑--從單一國到聯邦國?-日本廣域自治體合併的構想與爭議之初探/陳建仁--制度變遷、權力距離與美中臺戰略三角之政治經濟分析/施正屏, 張權--You are what you trade : how bilateral trade affect the severity of interstate content/Wen-Yang Chang--副總統職位之角色與功能的探討-比較的觀點/黃德福--憲法的經濟分析-公共選擇理論的分析架構/劉兆隆--獨立機關獨立性的創造-以NCC爭議為探討標的/楊戊龍 |
|
國民中小學教師社會價值觀與九年一貫課程政策施行之認知判斷/劉廷揚, 汪明生, 王鳳蘭--以V.C.S策略三角分析公部門推動醫療專案之研究/林錦郁, 李錫鑫, 陳正科--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analysis : agent-based modeling/林皆興, 蕭志同--全球化下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選擇/施正屏, 王忠義--冷戰後中共國際安全制度的參與及國際秩序的建構/邱昭憲--愛的進行式 : 中國愛滋問題的發展與治理/王占璽--公共決策過程與政策行銷關係之研究/魯炳炎--模糊德菲法在政策執行可行性分析之應用-以土地使用減災工具為例/柯于璋--Elucida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public administration satisfaction and citizenship involvement/劉祥得--東南亞區域安全的挑戰與困境/宋興洲, 林佩霓--東亞區域組織建制化之研析 : 以APEC與ASEAN的典則改變為例/廖舜右, 許峻賓--中國東北區域整合戰略-內外連結策略之分析/郝培芝, 陳泰元--v.3,理念、利益及制度變遷-論述制度主義在方法論層次的初探/曾怡仁, 陳俊昇--1種招牌多種取向?薪制度論的發展再省思/吳得源--歷史制度論(Historial institutionalism)與國際社會化(International socialization)/王啟明--重省中國公司制度不舉之謎 : 一種歷史制度論/尤怡文--公民會議與社區治理-以苗栗造橋火車站宿舍周邊環境規劃為例/周錦宏--都市治理與地方民主-民主網絡治理模式之建構/李長晏, 莊旻達--臺灣客家知識治理之研究-行政院客委會為例/彭安麗--宗教組織與公民社會 : 以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為例/張培新--臺灣經濟外交新途徑/廖啟綱--臺灣「發展型國家」的調整轉型?/林文斌--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之全球環境機構-臺灣參與的限制與機會/蘇義淵--非營利組織與政府跨部門合作之研究-以新移民社福政策為例/陳定銘, 陳彥蓉--基層政風人員在廉政治理中的角色與困境/楊戊龍, 鄭妙嬋--在民主化、政治控制與官僚的侍從網絡 : 比較政府更迭執政下的省政府(1993-2004)/邱崇原, 黃建勳--後冷戰時期聯合國第2代維和行動之評析/李大中--跨國倡議網路的崛起與倡議-以透明國際組織為例/葛傳宇--Measuring international status quo evalution-alliances, polity, and international order/唐欣偉--派系政治對推動高高屏地區地區永續發展影響之研究/汪明生, 諸葛俊, 黃于恬--應用賽局理論之議價模型分析影響都會跨域合作的因子/邱明斌, 潘競恆, 李長晏--公眾參與高雄地方發展決策之實證研究 : 互動管理的應用/馬群傑, 王孟彥--制度失序下的危機治理 : 以Katrina颶風為鑑/翁興利, 方志豪--國際體系的建構 : 聯合國永續觀光發展體系之分析/洪秀菊--A study on Taiwan's NHI/蕭志同, 林皆興--菲律賓憲政體制變革之可行性分析/呂炳寬, 翁俊佶--尋租理論與馬來西亞汽車工業發展之政治經濟/戴萬平, 洪嘉緯--危機溝通的兩難困境 : 以菲律賓為個案/翁俊佶--俄羅斯倡議建立俄中印「戰略三角」對亞太戰略形勢之影響-守勢現實主義理論觀點分析/連弘宜--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之非傳統安全分析/李毓峰--East asia in the contexts of power transition, security dilemma, and balance of power between Washington and Beijing/李亮智--防禦性民主的再探討/蕭國忠--超越世界大同主義與社群主義的論爭 : 羅爾斯與哈伯瑪斯的國際正義理論的啟示/林炫向--失序、法制、成熟 : 論黑格爾思想中德國發展的演進階/韓保中--v,4Institutional evolution and legitimation within Chinese energy sector/Yuanming Alvin Yao--從西方社群主義的觀點看儒家思想的人性論/張祐創--地方分權自制對民主鞏固的影響 : 從第1波到第2波民主/羅得華, 謝秉憲--Mobilizing voter participation : a agent-based model/Wen-yang Chang, Hsiu-ling Tu--Discus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U constitution : constructivism and the "second state debate"/郭小維--言論自由之法律界限-臺灣司法實務之研究/黃上生--文化差異對於國際關係的影響-兼論美國911遭受恐怖攻擊事件的文化意涵/賴奇祿 |
|
團結度與影響力-國會小黨的生存之道/蔡韻竹--中共全國人大「質詢權」之制度發展與功能困境/楊以彬--理念、利益及制度變遷-論述制度主義在方法論層次的初探/陳俊昇, 曾怡仁--「人類安全」與日本外交/陳柏宇--全球化衝擊下福利國家的變遷研究-從政治、經濟與政策面向解析/江欣彥--美日安保戰略目標調整對東北亞區域安全的影響/林慶銘--中國的經濟成長與貪污及國際貿易間的關係/孫德華--「非鑲嵌」的治理鉅變 : 全球化風險下之(1997-2007)/張珈健--必要之惡-貪腐之所以能推動經改的結構性因素 : 以八十年代中國地方經濟改革為例/陳震宇--德國新愛國主義/余雁翔--正當性、秩序與國際社會/李卓濤--陳水扁總統執政之兩岸政策內容分析-「四不一沒有」到「四要一沒有」政策為例/李哲逸--新加坡三邊關係及工會角色檢視 : 一個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李耀泰--「藍天」還是「綠地」?選區劃分對臺中縣地方政治生態之影響/蘇昭明--NCC與行政院對TVBS、三立造假新聞處理角色立場研究一二階段觀察之應用/趙文彬--我國立法委員單一選舉區劃分之研究-臺北縣個案研究/沈民琪--宗親會與派系勢力的消長-以新竹縣的選舉為例/鄭朝日--臺灣民主鞏固與政黨政治的關聯性 : 以制度面分析之/李旻憓--全球治理下國際非政府組織(NGO)的角色-以無國界醫師組織(MSF)為例/葉成効-調停者的權力與策略 : 印度(1985-1990)及挪威(2002-2003)調停斯里蘭卡內戰過程比較分析/陳琬菁--論ETC中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BOT模式之成效/謝幸芳--當代印度安全戰略變化之分析/劉祐霖--各國公立醫院法人化之經驗分析-以英國、日本、新加坡、泰國為例/李天申--區域經濟整合下港口與城市發展-洋山港之發展戰略研析/張哲維--影響「限塑」政策執行成效之因素探討/陳玫君--企業與環境第三部門 : 海洋管理委員會案例之研究/林文謙--「與貿易相關的智慧財產權協定」結構性探討-限制、反動與挑戰/王孟筠--社會網絡與投票行為 : 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實證分析/湯晏甄--憲政與民主的辯證關係-司法審查機制的觀點/高誓男--v.5,單一選區下選區經營策略之影響-以彰化縣為例/王建雄--從中共在東亞經濟之角色看中國經濟崛起對亞太經貿影響之研究-以東協十加3為例/汪大成--全球化知識策略-大學智慧財產管理之研究/黃上生--言論自由之法律界限-臺灣司法實務之研究/黃上生--影響憲政民主國家司法審查權行使正當性的制度性因素 : 水平分權與垂直分權的檢視/吳明展, 謝秉憲--世界憲政主義之趨勢與制度限制-以WTO作為世界憲政主義之典範分析/王偉鴻--藍與綠之外的選擇-從「紅杉軍」現象看臺灣第三勢力發展的可能性/陳昌宏--中國大陸「問責制」的制度安排、運作邏輯與路徑選擇/吳建忠--中國全球化還是全球中國化?從國家發展理論軌跡探討中國國家發展/黃馨慧, 陳宜亨--產業佈局與地方政企聯盟的內在張力 : 以連雲港市環境治理的制度變遷為例/陳麗劦--非政府組織與公民社會的連結-民主發展的阻力或助力?/盛盈先--《黃帝四經》中政治格局-大一統帝國開展/李宜航--兩岸都市防救災體系之制理比較 : 以臺北市與北京市政府為例/左宜恩--胡錦濤與江澤民對臺問題的認定-建構主義的觀點/陳思盈--排藍民調對於民進黨初選的影響/姜懿紘--中共改革開放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統治與經濟發展方面的角色與影響之初探/李哲逸--臺灣平面報紙社論內容分析-以2006年立法院總統罷免案為例/陳信豪, 郭展瑋 |
|
壟斷到開放-以多元文化主義論我國無線電視公共化政策/江昇鴻--A study of colaborative government mechanism on local development : the experience of tourism development/張秦瑞--第7屆立法委員選舉研究-以臺北市第二選區為例/張芷雁--以「麻六甲困局」看中國石油運輸戰略與應對方案/陳諺炫--我國政府業務委託民間辦理影響因素與執行成效之探究/邱于芝--臺灣立法選舉制度變遷對政黨生存策略的影響/姚定松--民進黨初選制度之研究/陳怡雯--第7屆立委選區的劃分對政黨體系的影響 : 以臺中縣為例/林佳如--地方財政困境與財政籌措-以彰化縣為例(85-94年度)/王慧中--國家如何形塑國族認同?以外籍新娘為例/石承恩--美國反恐意識形態的分析-以2003年美國出兵伊拉克政策為例/張雅榕--小布希政府之伊拉克政策 : 新保守主義之視角及其檢視/楊筑尹--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東北亞外交戰略佈局研究/陳昱穎--從理論發展脈絡看馬列到「中國特色」的科學解釋/蕭衡鍾--當前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的政治控制及其影響/梁正清--談判技巧 : 鄭成功與清朝的談判策略分析/湯晏甄--單一選區兩票制對選區劃分之影響-以臺北市為例/盧威丞--新聞自由與民主失序 : 理論與實證初探/古明章 |
主題 |
政治 -- 論文, 講詞等
csht
|
Alt Author |
曾國祥.
實踐理性的黃昏 : 柏林論政治自由與政治判斷
|
|
梁文韜.
從當代政治理論析論「審議民主」的涵義爭辨與困頓
|
|
黃競娟.
審議民主之迷思-女性主義之批判與支持
|
|
劉正山.
審議的民主生活如何可能?選舉期間的政治談論行為與理論期待的落差
|
|
吳濟安.
公務電子化對我國公務人員之影響研究--一個全國性的調查發現
|
|
黃朝盟.
公務電子化對我國公務人員之影響研究--一個全國性的調查發現
|
|
史美強.
臺灣府際財政治理的競合關係: 一個網絡分析的實證研究
|
|
王光旭.
臺灣府際財政治理的競合關係: 一個網絡分析的實證研究
|
|
劉得華.
地方分權自治對民主鞏固的影響 : 從第一波民主到第三波民主
|
|
謝秉憲.
地方分權自治對民主鞏固的影響 : 從第一波民主到第三波民主
|
|
耿曙 (1965-).
中國的對外石油戰略 : 制度變遷的途徑
|
|
姚源明.
中國的對外石油戰略 : 制度變遷的途徑
|
|
Yunkyung Cho.
Diret election reform and democratization in the Chinese primary level government-the Buyun and Dapeng experiment
|
|
邵建民.
「一國兩制」下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直選之可行性探討
|
|
王英儒.
「一國兩制」下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直選之可行性探討
|
|
黃慕也.
選舉制度與投票行為 : 2005年政治媒介對投票行為影響分析
|
|
張世賢.
選舉制度與投票行為 : 2005年政治媒介對投票行為影響分析
|
|
謝相慶.
我國第7屆立法委員新選舉制度及其可能效應
|
|
宋興洲.
債務與發展危機之研究---墨西哥與巴西之比較
|
|
賴競民.
債務與發展危機之研究---墨西哥與巴西之比較
|
|
Robert W. McGee.
The ethic of tax evasion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aiwan and the USA
|
|
Susana N. Vittadini Andres.
The ethic of tax evasion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aiwan and the USA
|
|
余小云.
拉丁美洲左傾政權的崛起-以2006年尼加拉瓜和委內瑞拉總統選舉為例
|
|
郭秋慶.
臺灣與歐洲聯盟關係的困境與展望
|
|
沈麗山.
俄國反制北約東擴 : 從現實主義觀點解釋
|
|
郭小維.
Discus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U constitution and the "second state debate"
|
|
陳敦源.
用網路投票可以提升投票參予嗎?2006年政治大學學生會網路投票實證分析
|
|
李仲彬.
用網路投票可以提升投票參予嗎?2006年政治大學學生會網路投票實證分析
|
|
左正東.
霸權競爭下的網路治理體制
|
|
曾建元.
政論性節目現象的政治性與商業分析-以《2100全民開講》、《頭家來開講為例》
|
|
王群洋.
歐洲認同與審議式民主
|
|
曾怡仁.
激進民主vs.交往民主 : 兩種不同話語理論
|
|
黃德北.
不平衡的發展 : 中國大陸社會組織的發展與市民社會的前景
|
|
吳明上.
日本公明黨關鍵少數之研究
|
|
黃信達.
單一選區兩票制對地方派系影響之探討 : 臺中縣的個案分析
|
|
陳文生.
強制外交與禁核擴散 : 伊拉克、伊朗及北韓案例
|
|
蔡東杰 (1969-).
後冷戰時期南亞區域合作發展趨勢
|
|
林聰吉.
社會資本與民主政治 : 臺灣的案例研究
|
|
楊湘齡.
社會資本與民主政治 : 臺灣的案例研究
|
|
靳菱菱.
少數民族的國家意象建構 : 以布農族為例
|
|
鄭文龍.
中國大陸關於政治學本土化的思考-十年文獻考察評論
|
|
羅金義.
中國大陸關於政治學本土化的思考-十年文獻考察評論
|
|
顧慕晴.
靈魂受煎熬的清代州縣官---以對待長官為例
|
|
黃德福.
立法院朝野協商制度之研究-以第5屆至第6屆會期為例(2002-2006)
|
|
張文揚.
Mobilization voter participation : an agent-based model
|
|
陳進郁.
檢視國會制度化的指標-從美、英、法國會看臺灣的立法院
|
|
魯炳炎.
政策行銷過程交換關係之研究
|
|
張寧 (1971-).
核四案爭議之問題建構-策略性假設分析法之應用
|
|
藍於琛.
醫療專業權力的國家控制 : 全民健康「藥價調整」政策分析
|
|
吳根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交決策行政機制研究
|
|
陳昱穎.
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交決策行政機制研究
|
|
王嘉州.
政治利益與資源分配 : 中國各省影響中央政策之能力分析
|
|
沈建中.
論中國大陸公務人員公務人力資源培訓策略-從公務人員培訓法制研析
|
|
楊鈞池.
「小泉政治」是否改變日本政治秩序?日本制度變遷與秩序重建之分析, 以小泉政治為例
|
|
周志杰.
日本領土爭議對東北亞權力互動之影響
|
|
蔡勝傑.
日本領土爭議對東北亞權力互動之影響
|
|
陳建仁 (1973-).
從單一國到聯邦國?-日本廣域自治體合併的構想與爭議之初探
|
|
施正屏.
制度變遷、權力距離與美中臺戰略三角之政治經濟分析
|
|
張權.
制度變遷、權力距離與美中臺戰略三角之政治經濟分析
|
|
Wen-Yang Chang.
You are what you trade : how bilateral trade affect the severity of interstate content
|
|
黃德福.
副總統職位之角色與功能的探討-比較的觀點
|
|
劉兆隆.
憲法的經濟分析-公共選擇理論的分析架構
|
|
楊戊龍.
獨立機關獨立性的創造-以NCC爭議為探討標的
|
|
劉廷揚.
國民中小學教師社會價值觀與九年一貫課程政策施行之認知判斷
|
|
汪明生.
國民中小學教師社會價值觀與九年一貫課程政策施行之認知判斷
|
|
王鳳蘭.
國民中小學教師社會價值觀與九年一貫課程政策施行之認知判斷
|
|
林郁錦.
以V.C.S策略三角分析公部門推動醫療專案之研究
|
|
李錫鑫.
以V.C.S策略三角分析公部門推動醫療專案之研究
|
|
陳正科.
以V.C.S策略三角分析公部門推動醫療專案之研究
|
|
林皆興.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analysis : agent-based modeling
|
|
蕭志同.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analysis : agent-based modeling
|
|
施正屏.
全球化下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選擇
|
|
王忠義.
全球化下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選擇
|
|
邱昭憲.
冷戰後中共國際安全制度的參與及國際秩序的建構
|
|
王占璽.
愛的進行式 : 中國愛滋問題的發展與治理
|
|
魯炳炎.
公共決策過程與政策行銷關係之研究
|
|
柯于璋.
模糊德菲法在政策執行可行性分析之應用-以土地使用減災工具為例
|
|
劉祥得.
Elucida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public administration satisfaction and citizenship involvement
|
|
宋興洲.
東南亞區域安全的挑戰與困境
|
|
林佩霓.
東南亞區域安全的挑戰與困境
|
|
廖舜右.
東亞區域組織建制化之研析 : 以APEC與ASEAN的典則改變為例
|
|
許峻賓.
東亞區域組織建制化之研析 : 以APEC與ASEAN的典則改變為例
|
|
郝培芝.
中國東北區域整合戰略-內外連結策略之分析
|
|
陳秦元.
中國東北區域整合戰略-內外連結策略之分析
|
|
曾怡仁.
理念、利益及制度變遷-論述制度主義在方法論層次的初探
|
|
陳俊昇.
理念、利益及制度變遷-論述制度主義在方法論層次的初探
|
|
吳得源.
1種招牌多種取向?新制度論的發展再省思
|
|
王啟明.
歷史制度論(Historial institutionalism)與國際社會化(International socialization)
|
|
尤怡文.
重省中國公司制度不舉之謎 : 一種歷史制度論
|
|
周錦宏.
公民會議與社區治理-以苗栗造橋火車站宿舍周邊環境規劃為例
|
|
李長旻.
都市治理與地方民主-民主網絡治理模式之建構
|
|
莊旻達.
都市治理與地方民主-民主網絡治理模式之建構
|
|
彭安麗.
臺灣客家知識治理之研究-行政院客委會為例
|
|
張培新.
宗教組織與公民社會 : 以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為例
|
|
廖啟綱.
臺灣經濟外交新途徑
|
|
林文彬.
臺灣「發展型國家」的調整轉型?
|
|
蘇義淵.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之全球環境機構-臺灣參與的限制與機會
|
|
陳定銘.
非營利組織與政府跨部門合作之研究-以新移民社福政策為例
|
|
陳彥蓉.
非營利組織與政府跨部門合作之研究-以新移民社福政策為例
|
|
楊戊龍.
基層政風人員在廉政治理中的角色與困境
|
|
鄭妙嬋.
基層政風人員在廉政治理中的角色與困境
|
|
邱崇原.
在民主化、政治控制與官僚的侍從網絡 : 比較政府更迭執政下的省政府(1993-2004)
|
|
黃建勳.
在民主化、政治控制與官僚的侍從網絡 : 比較政府更迭執政下的省政府(1993-2004)
|
|
李大中.
後冷戰時期聯合國第2代維和行動之評析
|
|
葛傳宇.
跨國倡議網路的崛起與倡議-以透明國際組織為例
|
|
唐欣偉.
Measuring international status quo evalution-alliances, polity,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
|
汪明生.
派系政治對推動高高屏地區地區永續發展影響之研究
|
|
諸葛俊.
派系政治對推動高高屏地區地區永續發展影響之研究
|
|
黃于恬.
派系政治對推動高高屏地區地區永續發展影響之研究
|
|
邱明斌.
應用賽局理論之議價模型分析影響都會跨域合作的因子
|
|
潘競恆.
應用賽局理論之議價模型分析影響都會跨域合作的因子
|
|
李長晏.
應用賽局理論之議價模型分析影響都會跨域合作的因子
|
|
馬群傑.
公眾參與高雄地方發展決策之實證研究 : 互動管理的應用
|
|
王孟彥.
公眾參與高雄地方發展決策之實證研究 : 互動管理的應用
|
|
翁興利 (1955-).
制度失序下的危機治理 : 以Katrina颶風為鑑
|
|
方志豪.
制度失序下的危機治理 : 以Katrina颶風為鑑
|
|
洪秀菊.
國際體系的建構 : 聯合國永續觀光發展體系之分析
|
|
蕭志同.
A study on Taiwan's NHI
|
|
林皆興.
A study on Taiwan's NHI
|
|
呂炳寬.
菲律賓憲政體制變革之可行性分析
|
|
翁俊佶.
菲律賓憲政體制變革之可行性分析
|
|
戴萬平.
尋租理論與馬來西亞汽車工業發展之政治經濟
|
|
洪嘉緯.
尋租理論與馬來西亞汽車工業發展之政治經濟
|
|
翁俊佶.
危機溝通的兩難困境 : 以菲律賓為個案
|
|
連弘宜.
俄羅斯倡議建立俄中印「戰略三角」對亞太戰略形勢之影響-守勢現實主義理論觀點分析
|
|
李毓峰.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之非傳統安全分析
|
|
李亮智.
East asia in the contexts of power transition, security dilemma, and balance of power between Washington and Beijing
|
|
蕭國忠.
防禦性民主的再探討
|
|
林炫向.
超越世界大同主義與社群主義的論爭 : 羅爾斯與哈伯瑪斯的國際正義理論的啟示
|
|
韓保中.
失序、法制、成熟 : 論黑格爾思想中德國發展的演進階
|
|
Yuanming Alvin Yao.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and legitimation within Chinese energy sector
|
|
張祐創.
從西方社群主義的觀點看儒家思想的人性論
|
|
羅得華.
地方分權自制對民主鞏固的影響 : 從第1波到第2波民主
|
|
謝秉憲.
地方分權自制對民主鞏固的影響 : 從第1波到第2波民主
|
|
Wen-yang Chang.
Mobilizing voter participation : a agent-based model
|
|
Hsiu-ling Tu.
Mobilizing voter participation : a agent-based model
|
|
郭小維.
Discus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U constitution : constructivism and the "second state debate"
|
|
黃上生.
言論自由之法律界限-臺灣司法實務之研究
|
|
賴奇祿.
文化差異對於國際關係的影響-兼論美國911遭受恐怖攻擊事件的文化意涵
|
|
蔡韻竹.
團結度與影響力-國會小黨的生存之道
|
|
楊以彬.
中共全國人大「質詢權」之制度發展與功能困境
|
|
陳俊昇.
理念、利益及制度變遷-論述制度主義在方法論層次的初探
|
|
曾怡仁.
理念、利益及制度變遷-論述制度主義在方法論層次的初探
|
|
陳柏宇.
「人類安全」與日本外交
|
|
江欣彥.
全球化衝擊下福利國家的變遷研究-從政治、經濟與政策面向解析
|
|
林慶銘.
美日安保戰略目標調整對東北亞區域安全的影響
|
|
孫德華.
中國的經濟成長與貪污及國際貿易間的關係
|
|
張珈健.
「非鑲嵌」的治理鉅變 : 全球化風險下之臺灣金融改革過程(1997-2007)
|
|
陳震宇.
必要之惡-貪腐之所以能推動經改的結構性因素 : 以八十年代中國地方經濟改革為例
|
|
余雁翔.
德國新愛國主義
|
|
李卓濤.
正當性、秩序與國際社會
|
|
李哲逸.
陳水扁總統執政之兩岸政策內容分析-「四不一沒有」到「四要一沒有」政策為例
|
|
李耀泰.
新加坡三邊關係及工會角色檢視 : 一個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
|
|
蘇昭明.
「藍天」還是「綠地」? 選區劃分對臺中縣地方政治生態之影響
|
|
趙文彬.
NCC與行政院對TVBS、三立造假新聞處理角色立場研究一二階段觀察之應用
|
|
沈民琪.
我國立法委員單一選舉區劃分之研究-臺北縣個案研究
|
|
鄭朝日.
宗親會與派系勢力的消長-以新竹縣的選舉為例
|
|
李旻憓.
臺灣民主鞏固與政黨政治的關聯性 : 以制度面分析之
|
|
葉成効.
全球治理下國際非政府組織(NGO)的角色-以無國界醫師組織(MSF)為例
|
|
陳琬菁.
調停者的權力與策略 : 印度(1985-1990)及挪威(2002-2003)調停斯里蘭卡內戰過程比較分析
|
|
謝幸芳.
論ETC中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BOT模式之成效
|
|
劉祐霖.
當代印度安全戰略變化之分析
|
|
李天申.
各國公立醫院法人化之經驗分析-以英國、日本、新加坡、泰國為例
|
|
張哲維.
區域經濟整合下港口與城市發展-洋山港之發展戰略研析
|
|
陳玫君.
影響「限塑」政策執行成效之因素探討
|
|
林文謙.
企業與環境第三部門 : 海洋管理委員會案例之研究
|
|
王孟筠.
「與貿易相關的智慧財產權協定」結構性探討-限制、反動與挑戰
|
|
湯晏甄.
社會網絡與投票行為 : 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實證分析
|
|
高誓男.
憲政與民主的辯證關係-司法審查機制的觀點
|
|
王建雄.
單一選區下選區經營策略之影響-以彰化縣為例
|
|
汪大成.
從中共在東亞經濟之角色看中國經濟崛起對亞太經貿影響之研究-以東協十加3為例
|
|
黃上生.
全球化知識策略-大學智慧財產管理之研究
|
|
黃上生.
言論自由之法律界限-臺灣司法實務之研究
|
|
吳明展.
影響憲政民主國家司法審查權行使正當性的制度性因素 : 水平分權與垂直分權
|
|
謝秉憲.
影響憲政民主國家司法審查權行使正當性的制度性因素 : 水平分權與垂直分權
|
|
王偉鴻.
世界憲政主義之趨勢與制度限制-以WTO作為世界憲政主義之典範分析
|
|
陳昌宏.
藍與綠之外的選擇-從「紅杉軍」現象看臺灣第三勢力發展的可能性
|
|
吳建忠.
中國大陸「問責制」的制度安排、運作邏輯與路徑選擇
|
|
黃馨慧.
中國全球化還是全球中國化?從國家發展理論軌跡探討中國國家發展
|
|
陳宜亨.
中國全球化還是全球中國化?從國家發展理論軌跡探討中國國家發展
|
|
陳麗劦.
產業佈局與地方政企聯盟的內在張力 : 以連雲港市環境治理的制度變遷為例
|
|
盛盈先.
非政府組織與公民社會的連結-民主發展的阻力或助力?
|
|
李宜航.
《黃帝四經》中政治格局-大一統帝國開展
|
|
左宜恩.
兩岸都市防救災體系之制理比較 : 臺北市與北京市政府為例
|
|
陳思盈.
胡錦濤與江澤民對臺問題的認定-建構主義的觀點
|
|
姜懿紘.
排藍民調對於民進黨初選的影響
|
|
李哲逸.
中共改革開放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統治與經濟發展方面的角色與影響之初探
|
|
陳信豪.
臺灣平面報紙社論內容分析-以2006年立法院總統罷免案為例
|
|
郭展瑋.
臺灣平面報紙社論內容分析-以2006年立法院總統罷免案為例
|
|
江昇鴻.
壟斷到開放-以多元文化主義論我國無線電視公共化政策
|
|
張秦瑞.
A study of colaborative government mechanism on local development : the experienc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
|
張芷雁.
第7屆立法委員選舉研究-以臺北市第二選區為例
|
|
陳諺炫.
以「麻六甲困局」看中國石油運輸戰略與應對方案
|
|
邱于芝.
我國政府業務委託民間辦理影響因素與執行成效之探究
|
|
姚定松.
臺灣立法選舉制度變遷對政黨生存策略的影響
|
|
陳怡雯.
民進黨初選制度之研究
|
|
林佳如.
第7屆立委選區的劃分對政黨體系的影響 : 以臺中縣為例
|
|
王慧中.
地方財政困境與財政籌措-以彰化縣為例(85-94年度)
|
|
石承恩.
國家如何形塑國族認同?以外籍新娘為例
|
|
張雅榕.
美國反恐意識形態的分析-以2003年美國出兵伊拉克政策為例
|
|
楊筑尹.
小布希政府之伊拉克政策 : 新保守主義之視角及其檢視
|
|
陳昱穎.
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東北亞外交戰略佈局研究
|
|
蕭衡鍾.
從理論發展脈絡看馬列到「中國特色」的科學解釋
|
|
梁正清.
當前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的政治控制及其影響
|
|
湯晏甄.
談判技巧 : 鄭成功與清朝的談判策略分析
|
|
盧威丞.
單一選區兩票制對選區劃分之影響-以臺北市為例
|
|
古名章.
新聞自由與民主失序 : 理論與實證初探
|
|
中國政治學會 主辦
|
|
義守大學 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 主辦
|
|
中央研究院 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 主辦
|
Alt Title |
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制度治理與秩序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
制度治理與秩序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
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2007 |
|
中國政治學會年會.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