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 文學史研究卷 | |
| | 關於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工作的隨想--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學術討論會上的發言 / 王瑤 | 1 |
| | 藝術的地位--通過文學來研究現代中國的價值變化 / 皮雷⋅林克文, 樂黛雲譯 | 15 |
| | 大革命後小說關於知識者"個人與革命"關係的思考及"新人"形象的降生--兼談現代文學中有關"戀愛和革命的衝突"的描寫 / 趙園 | 21 |
| | 中國現代作家作品論的基本原則 / 李何林 | 35 |
| | 世紀轉折時期的中國小說 / M.D.維林吉諾娃文, 伍小平譯 | 38 |
| | "五四"白話文學的歷史淵源 / 夏曉虹 | 49 |
| | 略論中國現代雜文運動 / 陳福康 | 61 |
| | 創造社與日本文學 / 伊藤虎丸文, 潘世聖譯 | 70 |
| | 關於編寫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史的通信 / 范伯群 | 74 |
| | 主體⋅變動⋅多樣⋅世界眼光--關於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和編寫的思考 / 楊洪承 | 78 |
| | 鄉村中國的文學形態--<<京派小說選>>前言 / 吳福輝 | 88 |
| | 歷史整體性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之省思 / 葉維廉 | 100 |
| | 清末民初小說理論概說 / 陳平原 | 113 |
| | 戊戌到"五四"時期文章體裁的變革 / 湯哲聲 | 123 |
| | 民間文學的發現 / 洪張泰文, 董曉萍譯 | 132 |
| | <<荒原>>衝擊波下現代詩人們的探索 / 孫玉石 | 145 |
| | 文化仲介:日本近代文化之於前期創造社--"五四"西方文化"傳播"研究 / 魏建 | 157 |
| | 英國隨筆與中國現代散文 / 卜立德 | 166 |
| | 文化模式的內在規定與制約--"五四"與古代:浪漫主義文學比較論 / 何錫章, 龍泉明 | 178 |
| | 中國新文學發展中的兩種傳統 / 陳思和 | 190 |
| | 30年代蘇聯"拉普"的演變與中國"左聯" / 艾曉明 | 202 |
| | 面對歷史的沉思--現代文學研究三議 / 孔範今 | 216 |
| | 我們應該確立什麼樣的文學史觀 / 曾慶瑞 | 229 |
| | 文學史的史學品格 / 黃修己 | 242 |
| | 一份"文學史觀討論"的答卷 / 朱德發 | 249 |
| | 文學史的哲學思考 / 田本相 | 257 |
| | 早期中國話劇形態與日本新派劇 / 袁國興 | 260 |
| | 現代文學史研究漫談 / 丸山昇等, 李岫整理 | 268 |
| | 稿費制度的確立與職業作家的出現--20世紀中國文學發生論之一 / 欒梅健 | 276 |
| | 魯迅、馮雪峰對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接受(一)--水沫版、光華版<<科學的藝術論叢書>>版本、材源考 / 蘆田肇文, 張欣譯 | 286 |
| | 毛澤東文藝思想與現代性 / 李楊 | 300 |
| | 學科的尷尬與學者的自覺 / 楊義 | 313 |
| | 我們如何成為"現代的"? / 汪暉 | 321 |
| | 現代文學發生中的現代性問題 / 曠新年 | 325 |
| | 當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的若干問題 / 王富仁 | 331 |
| | 父親雕像的傾斜與頹敗--談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褻瀆父親"母題 / 賈植芳, 王同坤 | 346 |
| | 近代小說理論淺探 / 王德祿 | 350 |
| | 我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大綱 / 錢理群 | 356 |
| | 社團、勢力及其他--從一個角度介入"五四"文學史 / 劉納 | 360 |
| | 當代文學的"一體化" / 洪子誠 | 368 |
| | 為什麼要有近代文學 / 王風 | 377 |
| | 現代"文學"在中國的確立--以文學教育為線索的考察 / 羅崗 | 382 |
| | 另類的台灣"左翼" / 黎湘萍 | 392 |
| | 左翼文學資源對當代中國的意義 / 張夢陽 | 396 |
| | 中國自由主義文學在昨天和今天 / 支克堅 | 403 |
| | 亞非作家會議與中國作家的世界認識 / 王中忱 | 415 |
| | "故事"與"抒情":五六十年代短篇小說的兩種可能性 / 薩支山 | 428 |
| | 大陸文學史上的梁實秋身份問題 / 張中良 | 435 |
| | "五四"新體白話的起源、特徵及其評價 / 嚴家炎 | 443 |
| | 想像中的"民族的詩" / 陳泳超 | 455 |
| | 文學會議與當代文學體制的建立 / 王本朝 | 460 |
| | 現代文學傳統及其當代闡釋 / 溫儒敏 | 469 |
| | 關於"小資產階級改造"的論爭--"主觀論"與"香港批判"研究 / 黃曉武 | 480 |
| | 晚清語境中的魯濱孫漢譯--<<大陸報>>本<<魯濱孫飄流記>>的革命化改寫 / 李今 | 487 |
下 | 史料研究卷 | |
| | 魯迅和周木齋--四十多年前文壇上的一桩公案 / 唐弢 | 501 |
| | "左聯"第四次全體大會史料考釋 / 程中原 | 506 |
| | 魯迅與朱安 / 段國超 | 511 |
| | "革命文學"論爭與福本和夫--關於魯迅小說及新文學革命現實主義發展中的個性主義問題 / 王野 | 525 |
| | 關於"新月派"的形成和發展 / 王強 | 531 |
| | "劇協"成立時間考 / 邵煜 | 541 |
| | 關於建立中國現代文學"史料學"的建議 / 馬良春 | 544 |
| | 試談新文學的校勘問題--<<新文學資料引論>>之一章 / 朱金順 | 550 |
| | 關於中國詩歌會的幾件史實 / 蔡清富 | 559 |
| | 關於成仿吾的文藝理論著作 / 倪墨炎 | 563 |
| | 關於潘漢年在左聯成立大會上的講話 / 陳子善 | 569 |
| | 現代文學期刊拾零(之一) / 姜德明 | 572 |
| | 現代文學期刊拾零(之二) / 姜德明 | 579 |
| | 戰友・文友・畏友--蘇曼殊與陳獨秀 / 王建明 | 587 |
| | "自由人"再認識 / 劉炎生 | 601 |
| | 新文學報刊版本考述 / 張偉 | 608 |
| | 徐樹錚與新文化運動--讀書札記二則(之一) / 陳思和 | 614 |
| | 徐樹錚與新文化運動--讀書札記二則(之二) / 陳思和 | 620 |
| | 從<<新青年>>到<<新潮>>--中國現代文學發生的歷史背景 / 沈衛威 | 625 |
| | 晚年林紓與新文學運動 / 劉克敵 | 636 |
| | 華北淪陷區文學研究中的史實辨正問題 / 張泉 | 643 |
| | 周作人與永井荷風、谷崎潤一郎 / 趙京華 | 650 |
| | 周作人與<<新村>>雜誌 / 董炳月 | 664 |
| | 周氏兄弟<<隨感錄>>考證 / 汪衛東 | 668 |
| | 商務印書館與中國現代文學 / 楊揚 | 676 |
| | 新文學傳播中的開明書店 / 葉桐 | 684 |
| | 略論中國新文學研究中的幾個版本學問題 / 蔡軍 | 698 |
| | <<駱駝祥子>>故事時代考 / 劉祥安 | 705 |
| | 建立"文學史學"的思考 / 鄭家建 | 713 |
| | 從通俗化研究會到大眾文藝創作研究會--兼及東西總布胡同之爭 / 蘇春生 | 717 |
| | 關於胡風與茅盾的交往、衝突及比較 / 李繼凱 | 720 |
| | 日據台灣的語言殖民和語言運動 / 計璧瑞 | 730 |
| | 建立現代文學的史料學 / 劉增杰 | 747 |
| | 初版本的特別價值 / 朱正 | 750 |
| | "未刊稿"及其他 / 陳平原 | 753 |
| | 積極倡導努力落實 / 孫玉石 | 756 |
| | 回到當初 / 高恆文 | 762 |
| | 刪改,也可以作為一種史料 / 李書磊 | 764 |
| | 民間收藏與史料整理 / 孫郁 | 766 |
| | 輯佚・版本・"全集不全"--讀"中國現代文學的文獻問題座談會"論文隨想 / 朱金順 | 768 |
| | 新文學版本研究的角度 / 金宏宇 | 775 |
| | 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的滙校和校記問題 / 王得后 | 781 |
| | 偽滿洲國時期文學雜誌新考 / 劉曉麗 | 785 |
| | 有關<<河南>>幾個問題的辨證 / 黃軼 | 797 |
| | 延安文藝座談會討論議題成過程考察 / 高浦棠 | 807 |
| | 論1945年前後國統區進步文藝界的內部整合 / 郭建玲 | 816 |
| | "甲寅派"考辨 / 童龍超, 黃秀蓉 | 856 |
| | 1947-1952年"工農兵叢書"研究 / 史靜, 鄭鵬 | 8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