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主畫面 | 輔助說明 | 重新查詢 | English Mode
|
中研院圖書館首頁
|
館藏地 | 索書號 | 處理狀態 | OPAC 訊息 | 條碼 |
---|---|---|---|---|
傅斯年圖書館中文圖書區 | 874.07 029 v.1 | 在架上 | 30530100459429 | |
傅斯年圖書館中文圖書區 | 874.07 029 v.2 | 在架上 | HPE0313534 | |
傅斯年圖書館中文圖書區 | 874.07 029 v.4:1 | 在架上 | 30530000365395 | |
傅斯年圖書館中文圖書區 | 874.07 029 v.4:2 | 在架上 | 30530000365403 | |
傅斯年圖書館中文圖書區 | 874.07 029 v.5:1 | 在架上 | 30530103662698 | |
地球所圖書館 | 874.07 5051 1983 | 在架上 | 30310100030334 | |
人社中心 | 874 5513 v.1 | 在架上 | 30560300272371 | |
人社中心 | 874 5513 v.2 | 在架上 | 30560300272389 | |
人社中心 | 874 5513 v.3:1 | 在架上 | 30560300272397 | |
人社中心 | 874 5513 v.3:2 | 在架上 | 30560300272405 |
第1屆美國文學與思想硏討會論文集(民國72年) | ||||||
傑弗遜的民主思想: 從試見其體系的過程中探究其本質 / 郭仁孚 | 3 | |||||
潘恩的激進主義 / 江金太 | 21 | |||||
談日長夜深中的特殊面具功能 / 黃美序 | 35 | |||||
桑頓・魏爾得的人性喜劇 | ||||||
試論愛默生自然觀的變遷與其時代的關係 / 田維新 | 61 | |||||
歷史還是神話?論美國文藝復興時期文學意識 / 林耀福 | 73 | |||||
比利勃德的意義 / 朱立民 | 89 | |||||
比利包德的神話 / 單德興 | 97 | |||||
黑奴籲天錄與立即費奴思想 / 孫同勛 | 109 | |||||
自由主義、保守主義與當前美國選民對公共政策的態度 / 曹俊漢 | 127 | |||||
福克納小說中的黑人意象 / 朱炎 | 169 | |||||
讀鮑爾溫的自傳作品 / 李有成 | 185 | |||||
西奧多・德萊塞與美國自然主義 / 陳元音 | 197 | |||||
史坦貝克小說憤怒的葡萄中的社會觀 / 陳靖奇 | 215 | |||||
美國女作家與美國之夢 / 齊邦媛 | 235 | |||||
佛蘭納麗・奧康諾的怪誕人物 / 何欣 | 251 | |||||
羅益世的道德哲學 / 郭博文 | 271 | |||||
史蒂文生情緒主義評析 / 楊樹同 | 295 | |||||
當代美國小說對「現實」觀念的探討 / 蔡源煌 | 309 | |||||
科技王國最後的使徒:「終極關懷小說家」華克・波西 / 高天恩 | 319 | |||||
黑色幽默初探:巴爾索・司內爾的夢幻生活研究 / 余玉照 | 345 | |||||
亨利詹姆士後期作品中實用主義的趨向 / 吳大誠 | 363 | |||||
第2屆美國文學與思想硏討會論文集 | ||||||
美國史學思想中的相關論 / 孫同勛 | 3 | |||||
聯邦論的研究 / 江金太 | 25 | |||||
兔子歸來中的三重威脅 / 朱炎 | 47 | |||||
玻璃動物園:劇本/舞台/電影 / 黃美序 | 93 | |||||
從早期三部劇作淺論愛德華・艾爾比的戲劇成就與社會批評 / 勝以魯 | 111 | |||||
亨利詹姆士自傳的寫實性以及其小說的自傳性 / 吳大誠 | 133 | |||||
性別意識與歷史傳奇:論凱塞的墾荒小說 / 宋美? | 155 | |||||
美國文學在台灣:一項書目研究 / 余玉照 | 173 | |||||
福克納《塵中戰旗》/《沙特瑞斯》與〈有位皇后〉中血統混淆 / 何文敬 | 213 | |||||
美國文學史:反動與重演螐析論二十世紀的三部美國文學史 / 單德興 | 235 | |||||
涂爾敏論證觀研究 / 楊樹同 | 287 | |||||
抽象概念的分析與測量:「政治功效感」的例釋 / 郭秋永 | 305 | |||||
蒯因的存有承諾觀 / 陳文秀 | 347 | |||||
懷疑論與語意問題 / 方萬全 | 373 | |||||
初論蓋慈 / 李有成 | 427 | |||||
文學理論與社會實踐:愛德華・薩伊德於美國文學批評脈絡 / 廖炳惠 | 453 | |||||
敘事文類新探 / 陳長房 | 471 | |||||
格拉斯家族傳奇:沙林傑小說世界的宗教觀 / 高天恩 | 493 | |||||
論孔恩的典範概念 / 林正弘 | 517 | |||||
政治性的科學哲學螐如何可能? / 傅大為 | 539 | |||||
自楊主義的基礎螐穆勒與杜威 / 郭博文 | 597 | |||||
意識形態的對峙: 重讀梅勒支《鹿園》和〈白黑人〉 / 田維新 | 619 | |||||
第3屆美國文學與思想硏討會論文選集(哲學篇)(民國82年) | ||||||
道德權利與道德錯誤 / 戴華 | 1 | |||||
杜威知識論中的「轉型」說 / 李常井 | 55 | |||||
語意、葛德爾定理與類神經網路 / 洪裕宏 | 85 | |||||
認知的證成與可靠理論 / 黃懿梅 | 119 | |||||
羅爾斯正義理論中人的觀念之探討 / 林火旺 | 149 | |||||
對於古德曼的檢證理論的介紹、批評與改進 / 林照田 | 183 | |||||
論戴維森如何看待懷疑論 / 方萬全 | 217 | |||||
第3屆美國文學與思想硏討會論文選集(文學篇)(民國82年) | ||||||
跨越邊界: 翻譯理論 / 米樂 | 1 | |||||
解構與批評: 論美國的修辭性解構批評 / 許經田 | 29 | |||||
赫胥的詮釋理論新探 / 蘇其康 | 47 | |||||
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中的基督教 / 康士林 | 81 | |||||
說故事與弱勢自我之結構螐論湯婷婷與席爾柯的故事 / 單德興 | 105 | |||||
莫莉生與美國黑人文化民族主義螐試讀《所羅門之歌》 / 陳東榮 | 139 | |||||
裴克與非裔美國表現文化的考掘 / 李有成 | 183 | |||||
典範興替螐論吉兒曼的《她之鄉》 / 張惠娟 | 205 | |||||
評論: 經典與對抗經典 / 張小虹 | 229 | |||||
凱特・蕭邦《覺醒》中的三位父權人物 / 何文敬 | 235 | |||||
評論: 曼德雷醫生的角色意義 / 黃碧端 | 261 | |||||
簡樸而誠摯: 美國現代詩歌中展現的漢詩風格 / 鍾玲 | 265 | |||||
兔子富了中的父與子 / 朱炎 | 293 | |||||
第4屆美國文學與思想硏討會論文選集(哲學篇)(民國84年) | ||||||
分而治之: 從黨派與代表試論《聯邦論》中政治領域的獨立性格 / 錢永祥 | 1 | |||||
自由與社會統一: 德我肯論社群 / 石元康 | 29 | |||||
試論美國應用倫理學的興起條件螐有關應用倫理學的一些爭論及對第三世界的啟示 / 甯應斌 | 53 | |||||
卡爾・波柏否證論之困境 / 林正弘 | 79 | |||||
H2O的一個不可共量史螐重論「不可共量性」及其與意義理論之爭 / 傅大為 | 95 | |||||
意向實在論與化約解釋 / 洪裕宏 | 123 | |||||
蒯因的兩個教條評析 / 陳文秀 | 145 | |||||
桶中之腦論證與懷疑論的問題 / 馮耀明 | 177 | |||||
誘惑理論: 意志問題的二階慾望進路 / 何志靑 | 197 | |||||
第4屆美國文學與思想硏討會論文集選(文學篇)(民84年) | ||||||
由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談維科與新歷史主義 / 邱漢平 | 1 | |||||
一個新的故事: 蓋慈與文化論戰 / 李有成 | 37 | |||||
言不盡意: 論美國現代詩的語言觀 / 陳長房 | 65 | |||||
咄咄書空?語言詩派的「後現代」文本政治 / 廖咸浩 | 119 | |||||
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兔子安息》中的末日意識 / 朱炎 | 143 | |||||
作者與讀者: 從不知如何閱讀巴瑟姆的《白雪公主》談起 / 林素娥 | 169 | |||||
作品中有文字共和國嗎?討論《哈克貝里芬歷險記》對多元文化及公共場域研究的啟示 / 廖炳惠 | 193 | |||||
民族、寓言、民族寓言: 兼論《與狼共舞》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性別與政治 / 廖朝陽 | 215 | |||||
異像・意像,異己: 解讀簡德舊金山老華埠攝影 / 單德興 | 255 | |||||
獨腳戲: 《猴行者》中的性別越界 / 張小虹 | 295 | |||||
疏離與認同: 約翰・魏德曼的《兄弟與看守者》 / 紀元文 | 317 | |||||
蔡士納《傳統核心》中的種族與階級 / 何文敬 | 337 | |||||
人人曉得真品,但魔幻使我們了悟: 雜論多元文化時代 / 裴克 | 357 | |||||
第5屆美國文學與思想硏討會論文選集(文學篇)(民國86年) | ||||||
新歷史主義到底有多新 / 蘇其康 | 1 | |||||
越界認同: 擬仿/學舌/假仙的論述危機 / 張小虹 | 25 | |||||
地理、踰越政治與蓋慈的《有色人種》 / 李有成 | 59 | |||||
書寫亞裔美國文學史: 趙健秀的個案研究 / 單德興 | 81 | |||||
逃避現實的現代摩西: 重評福克納的以撒・麥卡斯林 / 何文敬 | 109 | |||||
喬薏絲・歐慈小說中的種族問題 / 紀元文 | 139 | |||||
女巫和先知: 美國女詩人的自我定位 / 鍾玲 | 165 | |||||
語言的自我超越: 論美國現在詩的無聲美學 / 陳長房 | 191 | |||||
別解: 謎、表意文字、龐德的詩章 / 周昭明 | 229 | |||||
水晶的誘惑: 從「視覺」地位的流變看艾許貝里的〈凸鏡中的自畫像〉 / 廖咸浩 | 255 | |||||
文本的越界與劃界: 史普林斯汀與梅森中的性別與國家 / 劉紀雯 | 283 | |||||
波卡虹塔絲再視: 性別、族裔與美國流行文化 / 簡瑛瑛 | 313 |
|
主畫面 | 輔助說明 | English Mod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