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輯 | |
| 主題書評:信息,信任與法律 | |
| | 對張維迎信任理論的幾點商確 / 鄭也夫 | 4 |
| | 探討法律和信任的經濟學基礎 / 姚洋 | 13 |
| | 信用和法律的經濟學分析與中國社會的法治化道路 / 韋森 | 20 |
| | 外部性.正當性.有效性 / 黃文藝 | 40 |
| 學術書評 | |
| | 哈耶克的法治悖論:有機體與自由:兼論鄧正來教授商確對自生秩序觀的學術評價 / 季衛東 | 48 |
| | 西方憲政的歷史軌跡 / 陳弘毅 | 58 |
| | 超越之辯與中西哲學的差異:評安樂哲北大學術演講 / 孫周興 | 70 |
| | 中國軍閥與政治文化:一項解讀中國近代歷史的政治學路徑 / 蕭延中 | 81 |
| 知識產生機器的反思與批叛(一) | |
| | 知識產生機器與行政支配下的課題審批判 / 王焱 | 99 |
| | "規範"的尷尬 / 鄧小芒 | 102 |
| | 學問不是評出來的 / 陳平原 | 104 |
| | 期盼自生的學術規範 / 陳嘉映 | 107 |
| | "去政治化","學術規範"與我們的學術生態 / 汪暉 | 110 |
| | 知識的生產是如何"再度國家化"的? / 許記霖 | 113 |
| | 學術規範筆談 / 張靜 | 117 |
| | 學術專業主義的異化 / 劉馨 | 120 |
| | 給無知一點謙卑 / 王人傅 | 123 |
| 學術評論 | |
| | 當代中國學術,思想和政治話語的構型和譜系 / 陸興華 | 128 |
| 中文論著簡介 | |
| | 極權主義民主的個人主義及其歸宿 / 陳家琪 | 142 |
| | 尋求貫徹普遍性原則的行為視角:"原則政治,而非利益政治"讀後 / 唐壽寧 | 147 |
| | 中國國民黨及其黨國體制的形成過程 / 孫雲竹 | 150 |
| | 本土化研究中的"日常權威":讀"中國社會中的日常權威" / 顏毅藝 | 154 |
| | 官僚體系,權力精英與民主政治的危機 / 張剛 | 158 |
| | 政治學的視角:讀"美國和美國的敵人" / 張建鋒 | 162 |
| | 對國家權力的再反思 / 尹東華 | 166 |
| 西方論著簡介 | |
| | 全球化及其不足 / 陳昉 | 170 |
| | 全球變革讀本 / 劉小平 | 176 |
| | 全球化的人學研究 / 鄒立軍 | 179 |
| | 全球化讀本(第二版) / 蔡宏偉 | 183 |
| | 多種全球化:當代世界的文化差異 / 資琳 | 186 |
| | 道德自負的美國 / 程農 | 189 |
| | 自然權利與新共和主義 / 程農 | 192 |
| | 民主的不滿:美國對公共哲學的尋求 / 劉訓練 | 195 |
| | 民主與分歧 / 談火生 | 198 |
| 序跋隨筆 | |
| | 自然主義的激情宣言:向生命說"是":莫斯科維奇"還自然之魅"中譯版序 / 于碩 | 201 |
| 第二輯 | |
| | 中國學術刊物的反思與發展 / 鄧正來 | 1 |
| 主題書評:《黃岩訴訟檔案及調查報告》 | |
| | 讀《黃岩訴訟檔案及調查報告》 / 王銘銘 | 4 |
| | 習慣法研究與對應性調查:評《黃岩訴訟檔案及調查報告》 / 趙曉力 | 18 |
| | 法律史學研究中的人類學之先:《黃岩訴訟檔案及調查報告》評析 / 何勤華, 唐紅林 | 30 |
| | "我欲因之夢吳越":評《黃岩訴訟檔案及調查報告》 / 馬志冰 | 44 |
| 學術書評 | |
| | 政黨競爭空間模型理論概述:起源,內容與發展 / 張小勁 | 68 |
| | 卡米斯基的《康德式後果論》 / 葛四友 | 86 |
| | 《美國法律辭典》及其中譯本評介 / 任東來, 翟豔芳 | 100 |
| | 《信任論》的美與不足 / 王泳 | 106 |
| 知識生產機器的反思與批判(二) | |
| | 與《知識生產》有關的兩個基本問題 / 童世駿 | 113 |
| | 學術規範化和學者使命 / 周國平 | 118 |
| | 體制與學術 / 徐友漁 | 122 |
| | "文化研究"為何:"教育"問題與"知識"的"實踐性" / 羅崗 | 126 |
| | 大學與文科 / 孫笑俠 | 130 |
| |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與"計劃經濟" / 姚大志 | 134 |
| 學術評論 | |
| | 腐敗:社會發展不可承受之重 / 郝雨凡, 馬千里 | 138 |
| 批評與回應 | |
| | 博物館和電話機怎麼能夠平權相加:請教烏家培教授 / 王則柯 | 150 |
| 中文論著簡介 | |
| | 從"尊德性"到"道問學":讀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 / 付小剛 | 153 |
| | 法律:自由的秩序保障?:評布魯諾.萊奧尼《自由與法律》 / 王勇 | 158 |
| | 改革語境中的哈耶克:評《哈耶克傳》 / 禇毅平 | 162 |
| | 尋找正確之法的制度努力:簡評《美國憲法的"高級法"背景》 / 王旭 | 168 |
| | 文學現代性的矛盾面孔:讀伊夫.瓦岱《文學與現代性》 / 劉涵之 | 173 |
| | 從戰爭文化到國際政治:倪樂雄《尋找敵人》淺議 / 羅建平 | 178 |
| 第四輯 | |
| 主題書評 | |
| | 兩種現代性的故事:汪暉的現代中國思想譜系 / 慕唯仁 | 4 |
| | 從天理世界觀到公理世界觀的轉換:汪暉關於中國現代性的論說 / 陳贇 | 27 |
| | 思想史的崛起:讀《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 / 葉隽 | 37 |
| | 中國闡釋的範式重建及其問題:評《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 / 伍國 | 49 |
| | 汪暉《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上卷第一部勘誤 / 黃曙輝 | 57 |
| | 對象的解放與對現代的質詢:寫在《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重印之際 / 汪暉 | 72 |
| 學術書評 | |
| | 轉型的陣痛:重讀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 / 陳剛 | 85 |
| 知識產生機器的反思與批判(四) | |
| | 批判性反思之於學術發展的價值: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為例 / 孫麾 | 94 |
| | 構建知識擴大再生產的機制 / 徐勇 | 99 |
| | "學術規範化"問題討論路徑的再反省 / 楊念群 | 104 |
| | 如何看待知識生產者問題 / 舒國瀅 | 115 |
| 學術評論 | |
| | 虛無主義與自然正當:對產權改革論爭的哲學評論 / 禇毅平 | 119 |
| 特定人物研究:博蘭尼 | |
| | 博蘭尼的經濟人類學和市場社會觀:讀《巨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 / 王小鋼 | 139 |
| | 概念化範式的檢思與批判:讀《巨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 / 晁育虎 | 150 |
| 第三輯 | |
| 主題書評 | |
| | 農村政治學研究方法諸問題:對《岳村政治》的學術反思 / 賀東航 | 4 |
| | 實證研究的範式轉換和路徑選擇:從《岳村政治》談鄉村政治的研究方法問題 / 劉義強 | 19 |
| | 解讀鄉村政治的方法:《岳村政治》方法論略談 / 彭正德 | 30 |
| | 個案結論的普適性與實證研究的科學性:農村政治研究方法兩題兼評《岳村政治》 / 徐增陽 | 37 |
| 學術書評 | |
| | 20世紀的"神學大全":評巴特的《教會教義學》 / 張旭 | 47 |
| | 異邦的想像與想像的異邦:對陳維綱《文化⋅邊緣正義⋅馬克思主義的公共霸權理論》一文的幾點商榷 / 董國強 | 62 |
| | 蘇力就這樣"面對中國的法學"?"兼談批評規則 / 蕭瀚 | 72 |
| 筆談:知識生產機器的反思與批判(三) | |
| | 問題意識與課題意識 / 何懷宏 | 92 |
| | 學術腐敗與兩種學術生產機制 / 雷頤 | 96 |
| | 關於學風問題的更多思考 / 錢乘旦 | 100 |
| | 尋求具有全球意義的本土性 / 郁建興 | 104 |
| | 國家、機構與生產者:三邊關係與知識生產 / 任劍濤 | 110 |
| | 重構中國學術環境的一線生機:對社會科學ISBN類圖書的評論 / 于洋 | 120 |
| 批評與回應 | |
| | 社會學何以可能:論布爾迪厄社會理論的構建:兼評《實踐與反思》一書的理論視野 / 劉擁華 | 123 |
| | 反思何以實現?:也評《實踐與反思》 / 劉暉 | 136 |
| 第五輯 | |
| 主題書評:趙汀陽《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 | |
| | 《天下體系》的兩條方法論原則 / 周濂 | 5 |
| | 天下理論和世界制度:就《天下體系》問學於趙汀陽先生 / 張曙光 | 18 |
| | 天下,全球化時代的托古改制 / 幹春松 | 31 |
| | 天下觀的冒險:徘徊在"中國"與"世界"之間 / 王峰 | 41 |
| 知識生產機器的反思與批判(五) | |
| | 在反思學術制度時注重對關鍵詞的設定 / 張法 | 50 |
| |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術質量評判問題 / 時殷弘 | 54 |
| | 知識生產與學術自由 / 韋森 | 57 |
| | 從學術打假到學術打靶 / 翟振明 | 60 |
| 學術書評 | |
| | "我們"反對"我們"?:評說亨廷頓的"新國族主義" / 徐新建 | 65 |
| | 莊子的"夢":評愛蓮心的《嚮往心靈轉化的莊子》 / 陳璧生 | 74 |
| | 全球化和帝國的幻想:《帝國》:享譽過高的"當代"《共產黨宣言》 / 陳志剛 | 86 |
| | 文學研究:另一種可能風景:以喬納森・卡勒《文學理論》為中心 / 劉涵之 | 99 |
| | 感受教育學學術那酣暢的魅力:《什麼是教育》讀後 / 余小茅 | 106 |
| | 兩部《近代漢語辭典》的比較:兼論近代漢語辭典的編纂 / 徐時儀 | 114 |
| 學術批評 | |
| | 性的欲望與憲法權利:對消極自由的一種自由主義檢視:評甘陽"與友人論美國憲政書" / 沈陽 | 125 |
| 特別專欄 | |
| | 烏托邦工程何以崩潰:評詹姆斯・C.斯科特的《國家的視角》 / 黃岩 | 137 |
| | 極權已逝,烏托邦猶在:斯科特《國家的視角》評介 / 呂鵬 | 145 |
| 中文簡評 | |
| | 主權・分權・法治:談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管華 | 152 |
| | 謠言是一種意識形態:讀諾伊鮑爾《謠言女神》 / 劉緒義 | 158 |
| | 伊格爾斯與20世紀的西方歷史學:讀伊格爾斯著《歐洲史學新方向》與《二十世紀的歷史學》 / 張勇安 | 164 |
| | 承認分歧是解決分歧的第一步嗎? / 儲昭根 | 170 |
| | 我們需要一種怎樣的歷史理解:從自然法思想切入:讀凱利《西方法律思想簡史》 / 崔燦 | 175 |
| | 政治學的尊嚴 / 陳潭 | 179 |
| 西文簡評 | |
| | 聖人、武士和預言家:韋斯特及其《讀本》 / 陳懷宇 | 183 |
| | 改造教育:改造我們的社會:談杜威《民主和教育》 / 趙波 | 194 |
| | 《現實的社會建構:知識社會學的論述》 / 胡立燦 | 200 |
| 序跋隨筆 | |
| | 走出"明希豪森困境":羅伯特・阿列克西《法律論証理論》述評 / 舒國瀅 | 205 |
| | 有關"憲法是什麼"的迷思 / 王人博 | 226 |
| 第六輯 | |
| 主題書評: 鄧正來《中國法學向何處去》 | |
| | "狼口"中的快樂, 或, "中國的主體性" / 吳冠軍 | 4 |
| | 橫空出世的中國學術論綱:讀鄧正來《中國法學向何處去》 / 周國平 | 42 |
| | 中國現代法學之道:價值、對象與方法:關於鄧正來《中國法學向何處去》的一種本質主義批判 / 高全喜 | 57 |
| | 最終還須使中國法學社會科學化:評鄧正來的《中國法學向何處去》 / 陸興華 | 87 |
| 知識生產機器的反思與批判(六) | |
| | 大學人文學科知識創新的困境 / 陳曉明 | 100 |
| | 再談學術規範 / 李春萍 | 103 |
| | 一部令人遺憾的高校英語教材:評《英語報刊選讀教程》 / 黃衛峰, 邊克⋅沃特金斯 | 110 |
| 學術書評 | |
| | 實踐中的中國"新社會史":"新社會史"叢書第一、二輯讀後 / 呂文江 | 120 |
| | 失彼樂土, 愛得我所:從《格格不入》閱讀薩義德的流亡生涯 / 何可人 | 129 |
| 學術評論 | |
| | 後經濟學霸權時代的政治話語:知識話語權與政治發展的關係 / 劉聖中 | 143 |
| 中文論著簡評 | |
| | 從"尊德性"到"道問學":讀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 / 付小剛 | 156 |
| | 他者的歷史與身體政治:讀《危險的愉悅--20世紀上海的娼妓問題與現代性》 / 畢向陽 | 161 |
| | "妓者"是如何被嵌入歷史的?:讀賀蕭《危險的愉悅--20世紀上海的娼妓問題與現代性》 / 張清 | 167 |
| | 豐富的雙重:糾結於文本內外的邏格斯:讀J. 希利斯⋅米勒的《解讀敘事》 / 彭維鋒 | 174 |
| | 他者的言說:《美國學者論中國法律傳統》簡評 / 馬劍銀 | 179 |
| 西文論著簡評 | |
| | 分立與合作:從獨立型自主到合作型自主 / 張小勁 | 186 |
| | 憲法審查的政治動力:比較憲法學的讀書筆記 / 田雷 | 191 |
| | 理性的自由法:讀克爾斯汀的《秩序井然的自由》 / 張龔 | 201 |
| 序跋隨筆 | |
| | 期待第四種聲音 / 王志宏 | 205 |